担心被楚军打败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冒着巨大风险与楚军开战,哪怕是打胜了,对这些卿大夫们的现实利益也是有限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与楚军开战,哪怕是胜利了,也不能替晋国夺取土地!
与楚军的战役,战役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救援晋国同盟圈的小弟,而不是与楚军抢夺地盘。
既然如此,哪怕胜利了也只能是抢得一些战利品,而不是土地。
没有土地的获得,那就得不到国君在土地上的赏赐。
这样的胜利,对晋国来讲是战略层面的争霸需要,当然是好的。
但对卿大夫们来讲,除了一个荣誉,没有任何实在的封赏。
城濮之战那么大的战果,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文公封赏土地给谁了?
一个也没有!
要想在与楚军作战中获得土地,除非晋军直接进攻楚国本土,夺取楚国城池!
但那是不现实的,楚军的强悍是天下尽知的。
春秋走到今天,只听说过楚国吞并了哪些诸侯以及灭亡了哪些国家,扩张了多少地盘,没听说过有哪个诸侯敢侵占楚国的地盘的。
晋国当然也做不到,至少现在去讨伐楚国是不明智的。
想当年,齐桓公在时,组织了八国联军想要给楚国一点颜色看看,结果还不是无功而返?
正因为如此,晋国自先轸以后,无论是谁担任中军元帅,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这样的一未成文的规则:
尽量不与楚军正面冲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潜规则在,所以,当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投降楚国,而楚军此时尚在郑国,他当即便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他的这个决定,士会、赵朔这样的政坛老手当然是拥护的。
但先縠却是一个刚刚靠着祖上的功勋进入卿级班子的年轻将领,他只想着赶快立功,根本没去想立不了功的后果,更不懂晋军尽量不与楚军直接对抗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