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制度,最早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时候出现。

太祖制定的庶吉士制度,是为了“让进士在各个部门去见习”。

差不多就是让这些刚考上的人当见习生,借着看看学学,攒攒经验,给以后当官做铺垫。

这一时期的庶吉士并不仅局限于翰林院,基本上各个部门都有。

到了永乐二年,庶吉士被统一划归到了翰林院,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从洪武那时候的自由观政,变成了教学,庶吉士制度慢慢就有了“教养储才”这么个内涵。

从此庶吉士专隶于翰林院,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庶吉士就相当于后世大学的博士后,是给予再深造学习的重要地方。

能成为庶吉士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其中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背景审查。

基本上会查清进士祖上八代的记录,如果有任何一处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都不可能充任庶吉士。

由此便可知道庶吉士对大明朝廷有多么的重要。

明英宗以后有了新规定,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

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在此之后,大明朝廷就有了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庶吉士又号称“储相”,也就是说,能成为庶吉士的就有机会平步青云。

正德至天顺那二十一个阁臣里,有十八个是从翰林院出来的。

正统至天顺的十三个翰林阁臣呢,有六个是庶吉士出身。

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关键来源,而庶吉士又是翰林学士的重要来头。

张居正当年,就是从庶吉士起步,后经步步高升,最终做到宰辅天下。

现任首辅方从哲也同样是从庶吉士起步。

万历朝的时候,针对庶吉士制度做了改革,规定每科不超过三十个进士被进庶吉士。

侯平被选中庶吉士,说明尽管他的考试排名不高,但是也同样进入了大明官场的核心培养层。

这种待遇,袁崇焕和孙传庭都没有机会得到。

庶吉士进了翰林院后,教他们的官儿通常叫“馆师”。

最开始是台阁大臣来当,到宣德年间变成学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