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王朝农作物与从两餐到三餐演变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237 字 1个月前

紫禁城居住主要有皇帝、后妃、皇子皇孙、太上皇、太后等皇室成员。还有大量的太监、宫女负责伺候皇室成员的生活起居。还有侍卫负责宫廷的安全保卫,御医负责皇室的医疗保健。一些特殊的时候,可能还有外国使节等短暂停留。

御膳房负责饮食。皇帝、后妃、皇子等皇室核心成员的饮食主要由御膳房负责。太监、宫女等一般有专门的伙食安排,通常与御膳房不同。

皇室成员一般不能私自煮食。宫廷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饮食安全和礼仪规范。太监、宫女等更不能私自煮食,他们必须遵守宫廷的规定和管理。

御膳房会根据皇帝、后妃等的饮食喜好和需求提前准备菜肴。做好的饭菜会用精致的食盒盛装,由太监们依次传递,快速端送到皇帝、后妃用餐的地方。

在送餐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和规矩,以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品质。同时,每一道菜都有专人记录制作厨师等信息,以便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查。

清朝宫廷中的皇室成员通常不吃三餐。一般来说,除了早、午、晚三餐之外,还有各种点心、小吃随时供应。在一些特定的时候,也会有类似下午茶的安排,比如午后享用一些精致的糕点、茶品等。

皇室成员的饮食时间并不固定,御膳房会随时准备好各种美食,以满足皇室的要求。

清朝皇帝吃饭时摆一大桌菜,但通常是吃不完的。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每顿饭最少得有一百多道菜,到了后期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也有几十道菜。乾隆每餐要吃48个菜,慈禧太后一顿更是多达100多个菜。面对如此大量的菜肴,皇帝一个人自然不可能吃完。

清朝宫廷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即不管一道菜多么好吃,皇帝都不能连续吃三口以上。这是为了防止别人知道皇帝的饮食偏好后投毒谋害,所以皇帝每道菜只是浅尝辄止。

皇帝吃饭更注重的是体现皇家的威严和尊贵,吃饭的排场和仪式感非常重要。满桌的菜肴是皇权的象征,展示了皇帝拥有天下的财富和资源。

对于吃不完的饭菜,处理方式主要,皇帝会将一些菜肴赏赐给后宫的妃嫔、皇子公主、朝中的大臣等。这些人得到赏赐后,不能与皇帝同桌吃饭,只能在另一张桌子上站着吃,并且不管是否喜欢,都必须以称赞的方式将其吃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御膳房的人会将品相较好、没动几口的剩菜卖给京城的各大饭店酒肆,经过包装再卖给有钱人;把品相较差的饭菜做成大杂烩或者熬成粥,卖给普通百姓。这在当时甚至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倒卖产业链。

清朝御膳房的厨师,清入关之后,从盛京带来了一些满族厨师,被后人称为御厨鼻祖的雅喀穆,就是最早随清军入关的满族御厨之一,擅长烹饪满族传统美食,如全羊宴、食肉大典、山八珍等。满族传统的主食饽饽,也是经这些东北厨师带进皇宫的,并不断融进北京各地方风味,成为清宫膳食的一大特色。

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中的厨师大多来自山东。清朝成立后,不少厨艺超群的山东籍厨师被留了下来。由于他们身怀绝技,且传承有序,所以在御膳房占据了重要地位。山东菜也因此成为宫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袭下来。

江南厨师,康熙下江南带回了一些江南的厨师。康熙曾将苏州“得月楼”的大厨张东官带回宫进了御膳房工作。张东官擅长烹制各种精美菜肴,他曾用嫩豆腐搭配海参、鸡肉、虾米、冬菇、核桃仁等材料,加入高汤慢煮,做出的菜品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深得康熙喜爱。后来康熙对这道菜久吃不厌,还将其用料和烹制方法写成御方。

乾隆下江南时也带回了一些淮扬菜厨师。淮扬菜以精致、鲜美着称。 康熙和乾隆下江南后带回江南厨师,也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乾隆皇帝的爱妃香妃是回族人,为了让香妃吃得顺口、满意,乾隆特地招募了回族厨师,专门制作清真膳食。

特色小吃的厨师,皇帝或太后有时会突然对某种小吃感兴趣,便会将民间小贩招进御膳房。慈禧太后爱吃炸糕和芸豆卷,便将卖炸糕和芸豆卷的小贩招进宫中,专门为她制作这些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