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胆子太大了

祁氏在祁奚没有败家底之前,他们一样拉不出两个“师”的兵力来纳赋,别说祁氏为了攻夺赵地死伤惨重之后了。

这一次,祁午带了两个“师”纳赋,属于祁氏本家族的兵力只有四千,余下是由各个公族拼凑而成。

祁氏的战斗力不说很弱,只是真强不到哪去。

晋国公族的部队?到了晋景公当政的时代,其实晋国公族也就剩下先氏、郤氏、栾氏、韩氏、巩氏能打,其他公族已经半废了。

晋景公灭掉先氏,先氏大概三成的遗产被郤氏得去,其余则是被包括栾氏、韩氏在内的公族瓜分。

获得了先氏三成遗产的郤氏,他们得到了最为精华的那一部分,本身实力不弱,再次得到加强,一跃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

后面,晋景公又操作让公族联合灭掉赵氏,赵氏的两成遗产落到了郤氏的口袋里。

那可就不得了了,郤氏的增强不止是封地和人口,他们本来还无法大举练兵,从赵氏获得大量牧畜,直接有条件根据先氏的“武功”来增强家族军队的战斗力。

什么条件?任何的练兵,营养无法跟得上,压根就是拿人在当耗材,基本上也不可能在冷兵器时代练出一支强军。所谓条件就是郤氏获得一大批牧畜,有足够的肉食支撑在练兵时期的消耗。

其他获得先氏和赵氏遗产的公族,他们当然也各自获得了增强。

在晋厉公时代,巩氏失去了卿位,他们可能是心有不忿,变得几乎没有存在感。

也是在晋厉公时代,栾氏、郤氏、韩氏从公族转为卿族。

比较要命的事情正是后面由晋厉公继位,他的各种骚操作不断,其中包括将实力一般的公族保护得太好,好到不到七年就将他们搞废了。

一支原本很能打的部队,疏于操练的时间不用太久,期间还得到各种不正常的优待,只要三五个月就足够,战斗力一定会出现下降,乃至于变得比普通部队的战斗力都不如。

那就好比如,来钱太过容易又快,很难免就会缺乏奋斗的精神,日常各种各样的找乐子,人能够不变废吗?

知晓晋国公族的以前和现在,祁午麾下的多数纳赋之人是来自各个公族拼凑,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有很直观的了解了吧?

在楼令过来之前。

士匄当着晋君周的面把祁午埋汰了很久的时间,讲的话里面没有阴阳怪气,纯粹就是讲述事实。

卿位出现变动,士匄和祁午成了一个军团的正副搭档。

哪怕士匄事先已经有心理准备,两人第一次合作参与国战,范氏在不多的次数里面被祁氏坑得极惨极惨。

因为士匄讲得都是事实,不但祁午无可反驳,连带晋君周尴尬到不知道怎么进行转圜。

说到底,郤氏在郤犨逝世后不谋求获得卿位,没有其余的卿位家族角逐空出来的卿位,属于是祁午在晋君周的支持下捡了个漏。

当时有意角逐卿位的人并不独独有一个祁午,曾经当过卿大夫的巩朔暗示晋君周可以重新出山,另有邯郸旃谒见晋君周表露过态度,只是最后晋君周选择支持祁午获得卿位。

无论巩氏或是邯郸氏都比祁氏强大,尤其是邯郸氏比祁氏要强大得太多了。

在晋君周的强力支持下,几个竞争者中实力最弱的祁午成功获得卿位。

晋君周为什么支持祁午?里面的原因说起来太过复杂,反正就是支持了。

说复杂,表面看着是祁午有楼氏这只大腿,比较容易被郤氏、荀氏和范氏接受,核心则是晋君周想用祁午上位来彰显权力,并且晋君周有着相关的后手。

“下军将认为楚军好打吗?”晋君周等楼令坐下,提出这个问题。

讲实话,楼令知道晋君周为什么要问出这一句话。

晋国跟楚国打了几十年的争霸战争,作为晋国的贵族怎么可能不知道楚军的战斗力。

即便每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战斗力都不一样,大体上强国之所以是强国,军队的战斗力总归是有基础保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能有人不理解,事实就是强国再弱也有一个底线,不是小国寡民敢于轻易招惹。

拿明王朝当例子,明末各种烂和拉垮,李自成也不是一帆风顺就攻下京城,满清在李自成灭亡后花了十八年才真正灭掉明王朝。

李自成和满清可以欺负走到王朝末期的明朝,周边的其余国家仍旧不敢。

对了,要把大怂排除在外,大怂自从“浮光烛影”发生,驴车战神上位之后就被周边势力轮流欺负。整个王朝周期没有站起来过,属于是封建时代自诩正朔的独一份了。

楼令先分别看了士匄和中行偃一眼,目光压根没有扫到祁午,转头与晋君周对视,说道:“这一战,联军战死的人数不低于五万,楚军战死人数应该在九万到十万。”

上面没有将非战斗减员算进去。

要是将非战斗的死亡算进去,联军的死亡人数超过七万,楚军应该会超过十七万?

那还只是正规军的死亡人数,不算相关的辅助人员。

晋君周第一次了解到双方的战死人数,心想:“这么多啊!”

两边前前后后的参战人数合起来将近六十五万的样子,一共阵亡十五万算多吗?真的挺多。

发生在“杨梁”的战役,确确实实是有史以来单场战役战死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见其激烈程度!

没有楼令的历史,从上古到春秋阵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艾陵之战”,吴军全歼了十万齐军。

牧野之战?殷商的奴隶和战俘阵前倒戈,十七万殷商大军直接跳反了多数,战役过程中的阵亡情况并不严重。

“如果问楚军好不好打,臣并不认为楚军很弱。”楼令无视了士匄瞪大眼睛的举动,继续往下说道:“我们跟楚军交战,屡屡可以打出一比三的交换比,那个‘三’里面的其中一份是楚国拉来凑数的蛮人,另一份是楚国封君拉上战场的农夫。”

事实就是那样啊。

比如有十万楚军,里面的楚国农夫和蛮人至少会占六万,剩下的四万才是楚国的正规军。

晋国的军队编制没有扩编之前,要么是三万七千五百正规晋军,不然就是五万正规晋军,对上的是数量在十万或十五万的楚军。

有着大量农夫和蛮人凑数的楚军,他们的正规军数量跟晋军其实差不多,楚军的伤亡数据难看主要是农夫或蛮人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而楚军选择拉蛮人上战场用小命消耗晋军的力气,里面有楚国需要消耗各部蛮人的因素,侧面也证明楚国君臣知道两边战斗力的差距。

晋君周按照自己的理解说道:“下军将的意思是,在‘大夫’、‘士’、‘徒’方面,两国的战斗力差距不大?”

“君上,楚国没有‘士’和‘徒’这两个阶层。”士匄实在受不了,也怕楼令睁眼说瞎话,找个话题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