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四)危若累卵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44 字 5天前

然而,最让后人震惊的一件事还在后头。

一日,哀帝在麟麒殿摆酒宴,与董贤父子及亲属聚饮,侍中、中常侍王闳兄弟都在旁侍候。汉哀帝当时借着有了一些酒意,不慌不忙地看着董贤而笑,说道:“我想效法尧禅位舜,怎么样?”

董贤还没说话,王闳脸色大变,进言道:“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所有的。陛下继承帝系,应当传位给子孙直到无穷。世代相传的大事至关重要,请皇上不要随口乱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按理说这样的当头棒喝实在是忠臣之举,义之所在,但汉哀帝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之难看让左右之人都十分害怕。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把王闳赶出去,以后不得再侍宴。

当初那些人拿高务实比作董贤,后来引起朱翊钧震怒的主因就出在这里。朱翊钧自问与高务实的既是君臣,又是知交,把两人的合作看做自古以来明君贤臣的典范,怎么能容忍有人将其看做哀帝与董贤?

朱翊钧从东厂和锦衣卫处得知消息的时候真是肺都要气炸了。那董贤除了长得好看,整日就是侍候哀帝,这哪是什么国之贤臣,不过是后宫那些阉宦一般,怎配与朕当做国之栋梁的务实相提并论?

再说汉哀帝,那是个什么狗屁皇帝,居然拿他与朕作比?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朱翊钧在这件事上的愤怒,并不仅仅是出于汉哀帝有宠信董贤、搞出“断袖之癖”这个成语由来等问题。作为皇帝,他更敏感的部分还是哀帝的政治作为正好与当时的他有类似之处。

什么类似之处?有两点:第一点是都很年轻;第二点是喜欢改革。

先说年轻。汉哀帝驾崩时年仅二十五岁,在位仅仅六年,虽然他登基的时候已经是成年国君,但在位期间大致与当时已经亲政的朱翊钧年岁相仿。

再说喜欢改革。在政治上,汉哀帝即位后,于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接受大司空朱博的奏请,取消成帝绥和年间的官制改革,恢复丞相、御史大夫的二府体制。同时亦取消州牧,恢复刺史。

不过,到了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五月,汉哀帝又恢复三公体制,但将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将丞相改称“大司徒”,并提升大司马的地位,使其为三公之首。这三公新改之后,分别由董贤、孔光、彭宣出任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哀帝还想改革司直、司隶,并增设司寇一职,但事情还没确定就驾崩了。

在汉哀帝的在位时期,宫室、苑囿、府库的收藏已经很多,百姓的资财富有虽比不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人口达到鼎盛,是有汉以来最多的,于是哀帝也想改革经济。

哀帝继位初期,以左将军师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师丹一上任就向汉哀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

经过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没收入官。

这本来已经可以说是做出过一定妥协的改革,但依旧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首先是遭到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而汉哀帝本人对这一诏令也没有实际的支持,特别是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两千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七十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就成了一纸空文。

在朱翊钧看来,高务实怎么可能是那些人口中的“董贤”?别的不说,高务实当时说朝廷应该收商税的时候,那可是在原本没有税种的情况下,让京华主动上缴相关税收,以此来开风气之先的。

更不要说赏赐不赏赐了。算起来,他朱翊钧这么多年下来赏赐给高务实的钱财简直不好意思开口,高务实带来各种大胜,皇帝的赏赐无非几匹红绸子、百十两纹银之类,完全都是按照过去的例子比照着来。

高务实真正拿到的“赏赐”,恐怕认真来看也无非就是皇帝的一些赐字、赐诗,大抵都是荣誉方面的,没什么实际财富。当然,高务实看起来也不怎么需要钱财赏赐就是了。

另外,汉哀帝虽然也是搞改革,但他不仅严于律人做得不到位,更关键的是根本不能做到严于律己。自己都做不到,别人岂能服气?

他和高务实这对君臣则不同,或者说因为高务实的坚持而变得不同。就说京师附近的皇庄问题,原先京师周边的皇庄遍地都是,现在还剩下多少?那不都是高务实劝他退还给庄民自耕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