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小芹离京赴上海求学

鸿缘的新书 鸿缘 1579 字 24天前

自从群莉娘到医院照顾吕逸飞,童教授的生活就再次回归到 ”自由“ 状态,想得起就吃,忘了就少吃一顿。

现在,汪富贵在北京的时间多起来。他在上地研发中心待的时间长了,对技术突破盯得很紧。再就是,每周都来北大,帮助童教授整理文稿。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他了解到许多北大教授的趣事。

他于是又有写小说的冲动了,这让他回想起小太阳公司时,他还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小说,就是那时候,还在上大一的小芹说他的小说写得好。是不是真的好,到现在他也说不清,他只知道,当自己想写的时候,会精神振奋,写的时候会很满足。生命中的某些时候,他能理解林黛玉的情怀:”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情。“

他自己在一边修学本科课程,一边做徽学的课题研究。这无疑在他面前展开了新的世界,这个专业还只有他一个人,但他愿意坚守。在他的老家,已经有政府部门、文化馆的老师们找到他,愿意参加他组建的徽学研究学会。他已向社会征集徽学的相关历史文献,还倡议重修地方志,得到童教授的赞许,很多徽商都捐款捐物、大力追捧。

小芹已经接到了复旦大学的协调回执,准备赴上海继续求学。今天,她穿着朴素,很早就到了镜春园,她想和童教授告别。她特意带来了老妈做的烙饼,说是让童教授记得一个人的时候要好好吃饭。童教授微笑着接过烙饼。

"一定替我谢谢你母亲。”童教授对小芹说。

动荡的年代,复旦大学戏剧研究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船,虽努力前行,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众人心惶恐,无心欣赏戏曲。演员更是不堪重负,今天被捧上天的戏,明天就变成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戏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曾经,复旦大学戏剧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着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动乱年代过去,被迫离开校园的教师们纷纷返校,戏剧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百废待兴。

尽管十分艰难,仍有酷爱戏剧的人一直在坚守。他们探索中外戏剧的发展规律,努力恢复戏剧研究的传统。参考民间的做法,他们组织起小规模的演出,行走在乡间,用戏剧的力量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稳定,复旦大学戏剧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新一代的学者们继承了前辈的遗志,不断努力,让戏剧研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将戏剧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但新的挑战几乎同时出现,新媒体的出现,使年轻人远离古老的传统戏曲,倾向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还有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戏剧的未来面临挑战。

童教授为小芹能参与这样的教学实践而高兴,他鼓励小芹,毕竟这次是她自主的选择,要坚持住,还希望小芹以后多交流,多回北大来看看。

小芹进门就和汪富贵撞见了,她觉得尴尬,汪富贵倒显得很开心。忙着给小芹沏茶,像主人一样。

小芹本来不自然,见汪富贵神态自若,她便也处之泰然了。心想:他汪富贵这么快就把我忘得一干二净了?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努力让脸上扬起笑。

小芹用轮椅推着童教授出门,汪富贵过来帮忙,他对小芹微笑了。那笑容背后是无奈,是小芹没有见过的隐忍。看着师生二人走远,汪富贵转身回屋,他让自己平静下来,埋头翻阅着资料。

未名湖边,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着朝气。欢声笑语不断,却并不嘈杂。小芹推着童教授在湖边一个长椅旁停下,小芹坐在长椅上,和坐在轮椅里的童教授聊天。汪富贵与小芹的关系,童教授有所耳闻,他想小芹一走,会有什么变化,谁都说不准。

“汪富贵现在帮我整理资料呢,他自己还要搞徽学的研究,要补上本科的课程,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啊。”童教授说。

“……”

童教授没听见小芹搭话,就继续说。

“北大和复旦都是有历史的大学,各自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希望你能起到桥梁作用,促进两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鉴,带动各自学科的发展。百年校庆的时候,带着复旦的师生们一起来吧。” 童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