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止攀缘心

堂域 子午1975 1229 字 1个月前

虽然攀缘是令我们的无明造业的一个路径,但根本却是我们心的无明。

初修佛法时,我们其实起初却是要靠不去攀缘,而成就的修行的初级过程的。因为无明是通过攀缘这个行为来名色虚妄,令我们贪着虚妄来造业的。

在我们不能觉知心的无明如何造业,何时会造业时,我们应该先阻断无明造业的途径。而无明造业的这个途径,正是我们的攀缘。

我们初修时,最好的方式是以不令攀缘心成就,而令无明不去造业。

对于刚入修行门边的人,通常攀缘心常表现在对一切外境生常好奇心,能被外境中的一切相而左右的现象。

就好比,我们正在走路时,突然听见远处有剧烈声音发出,就会不自觉的向有声音的地方去寻找。想知道那个声音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会怎么样等等。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攀缘心,再由此攀缘心生所使,生出了很多想知道的念头来去攀缘外境。

这些念看似无所谓,但久而久之,就会成就我们依附外境的习性。正是这种习性,令我们的无明,也养成了攀附外境的习性,并渐渐成就了造业的习性。

由此,初修习佛法,是首先要修习做到,不对这个声音发起好奇,并去生出念来的自性。以此让我们的心能不生起很多念,久而久之以令心现出一个相对清净的相性来。在心清净后,我们才能查觉无明因何、何时、如何造的业,令我们受了苦受。

攀缘心是一个念,因为我们的心会自性的依习性去挂碍外境。由这个挂碍生起念,才能让我们的心不显清净性。要形成心的清净性,初修时,我们就应该依颠倒的思惟方式,先去灭除我们生念的原因。

为什么要反着颠倒着去做呢?是因为我们没有修习过佛法的人,大多会自性的对一切外境,生出一种好奇来。而由这种好奇,又自性的对外境中所触的事物所现的相性,生出设想来。对外境所现的相的这些设想,并不一定与实际相符,就可能会成就对外境中相的虚妄认知。并由这些虚妄的认知,而成就我们对这个虚妄的认知的攀附。继而再成就我们对这个虚妄的认知,形成执己所想为真实的自性的贪着的执念。由这些贪着虚妄的执念,我们就会不自觉的贪着在自己所想里,就会成就我们对相的虚妄性的贪着。这样我们就会生出各种念来,而这些念就成就了我们的烦恼。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识的是否真实,若我们成就了执着于对虚妄不实的认知为就是真实的认知,那我们就会以虚妄的认知,去应对我们所触的外境。这时,就会因贪着个外境的虚妄,而成就不能真实得乐成苦,再继而形成我们自己造业自己受苦的相。

其实这就是心的无明所成就的,所以说一切苦因是我们自己无明的心,成就的贪着虚妄的想法为因。我们因执着于对虚妄的贪着,再成就对虚妄的执着。再由这个执着于虚妄,贪着于虚妄中,成就了造业的因果。我们造的业,就成就了我们自己得了苦。故而,一切因由自己造,一切果自然自己得。

由于我们对一切外境的攀缘行为,是自性的是由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性所养成的。所以我们要首行修习去除这种习性的办法,才能令我们不对相中虚妄去贪着。

而要成就这种习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反着不去成就这些习性所成就的自性。也就是说首先要对外境一切不去好奇,才能让我们不去攀缘外境。而不去攀缘外境后,我们的念就不会频繁的生起,才能不成就我们自性的攀缘心。由不成就自性的攀缘心,而不成就贪着虚妄的相。再由不贪着相中的虚妄性,才渐渐远离烦恼,远离痛苦。

所以初修的人,要对一切外境要先养成一种不去攀缘的习性,才能成就不攀缘的自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歩,成就让心清净无念的相来。

其实初果罗汉就是依此成就的,因为初果者,是刚入佛法中修习的众,还无法分别自己的无明是如何造业的。

但不是说修习佛法后,心中什么都不用挂碍了,是不去无谓的生念,无谓的生起攀缘心挂碍了。是我们不去主动找,当事情与我们相触时,我们必须去应对时,我们才去挂碍。但这时的挂碍,不是只由乱想成就的,我们能通过正确的挂碍真实,以正确的行为去解决问题。

比方说,我们的父母、亲人生了病,我们是要在能力范围内去帮他们解决痛苦的。如果我们无法成就除去他们的痛苦,就选择陪伴等一些正确的方式。甚至,当他们可能为此失命时,我们选择正确的面对,而不是无谓的不能解决问题的挂碍。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都要为我们再生挂碍,而再成就苦。

我们也可以问候亲人,只要去问候就好了,但不要去在问候后去求一个回应或结果。因为得到会喜悦,得不到会失落。而这些念,都是我们由挂碍自己要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个果而形成的。而得到也好,失落也好,又都会成就贪念,再继而由这两个相,成就更多的贪念,甚至开始贪着挂碍,这样我们就生出了烦恼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我们住在这样的烦恼中时,我们就会由得而贪得,不得而嗔贪而不得。

当因贪而得,生了喜乐时,我们就会更贪得。由贪而得再成就我们以贪就应该得的习性,去成就我们贪不能得,或不应得也想得的习性。由此就会成就我们对虚妄的贪着,再由对这些贪着不得时,成就了嗔怨。

当嗔成就了时,我们就会更想能由贪而得成就喜乐,这时我们其实更加的贪了。由这些更加的贪的念,我们在贪无得时就会成就更苦。并由更苦,还更想得乐,越来越贪却越来越不得,成就的却是更大的苦。这些苦实际是我们自己的习性成就的,并无外因。

并且当一个人嗔时,是无智慧的,会不明白一切是为什么,会变痴。就好比,我们发火或冲动时,我们会用心平静的思考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会因为嗔而不计后果,自性的依习性去解决问题,并不是冷静的用思考去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要先以平常心,令自己的心能平静下来时,我们才能正确的思考,并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

但由于习性所至我们会有恶行的自性性,所以我们要依反向去除去我们恶行的习性,才能成就正确的思惟方式和行为。

故而,先以不攀缘,心不起念为修行的方法去修行,都是正确的法门。我们不用计较如何做到,只要我们依一个方法很容易做到了,我说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