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真假难辨多填表》
这一章里也有外貌描写,但这段外貌描写是很主观的,尤其是后面那半句,“但她那双眼睛,像两团明亮的火,照得人心里发怵”,这只是陈盼的看法,与客观事实不符。
“如果可以,她也不想给别人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她更不想用这种方式探知别人的隐私”,这是徐萦则的心理描写。第八十八章里写了“慕正光非常排斥无缘无故侵犯他人隐私”。两人对隐私的态度基本一致。
徐萦则的第二个考核任务没有太多可分析的地方,抽出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第一句话:他们是否引发暴乱,都伤害不到我们,他们不是以我们为目标,但其他人就未必能幸免于难了。
第二句话:院长给的任务不必100%完成,你觉得他们不可能引发暴乱,那就由你来写任务报告,并把你说的那句话加上。
徐萦则并不是很重视考核任务,但也算不上敷衍。
在慕正光完成第二个任务的过程中,他的助理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汤景明本来认为慕正光是个消极怠工的人,但事实上不是。
在徐萦则完成第二个任务的过程中,她的助理的工作态度有所改变。徐萦则预计宋诗河又要拖到最后时刻才会把报告给她,但事实也不是这样。
————————————
第九十五章《我校楼多可利用》
本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与赵妤曦有关的。
在这一部分里又写了一些研究院的构架,比如,分院院长分为四个等级。
其实站长就已经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而在站长之上的分院院长,可以用权势滔天来形容。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个词放在赵妤曦身上确实很准确。
赵妤曦的权势不仅仅在于她本人能连升两级,她还想把下属也连升两级。
第二部分是两位主角的对话,对话分两段,前半段与工作有关,后半段与生日有关。
徐萦则提出挪用学校的楼作为办公场所,这已经算得上是以权谋私了。看了下一章,就会发现她这种以权谋私好像不算太严重,虽然作风霸道了些,但还算不上豪取强夺。真正严重的是第九十七章里两位分院院长的密谋。
徐萦则对第二个考核不太重视,她没有尽最大努力完成第二个任务,哪怕不过多窥探他人隐私、不使用武力手段,依然有很多方法可用,可是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强行终止了这个考核。
但是,她对第三个考核却非常重视。
第三个考核比第二个考核简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简单的任务,徐萦则却格外上心,因为这件事直接且长期与她的利益有关,所以她亲力亲为。
后半段对话表现的是价值观。
在之前的总结里说过徐萦则把家人排在朋友前面,慕正光把朋友排在家人前面,为什么会有这种排序?这种排序是一时兴起还是长期如此?这种排序引发了哪些后果?
从这一章里可以明显看出,慕正光和父母之间有隔阂。
在第九十八章里写了这种隔阂的起因,常年留守。不过,这个起因是徐萦则总结的,虽然符合事实,但不全面,等到第九十八章的总结里再细说吧。
常年留守勉强可以解释为什么慕正光把朋友排在家人前面,接下来说一说为什么徐萦则把家人排在朋友前面。
首先要说明的是,徐萦则对待父母的方式远远算不上世俗意义上的孝顺。
这么说或许有些牵强,不妨反过来看。第二十三章里有两句话,“王虹予有进女儿卧室前敲门的习惯”“萦同学告诉他,她不算听话,而是她妈妈特别好说话”。
从这两句话里能看出王虹予控制不了徐萦则。此外,还要注意一点,徐萦则没有渐近线的时候,王虹予就已经控制不住她了。当徐萦则有了渐近线之后,她才是一家之主。
文中没有直接给出这样的结论,但是以王虹予对徐萦则的态度而言,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尊重,在这个家庭中,徐萦则能决断很多事。
徐萦则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而且她妈妈不干涉她的日常生活,这种体验是慕正光所没有的。把不干涉看作爱的形式之一,在爱中成长的徐萦则把家人排在朋友前面也就在所难免了。她的家人兼有朋友的身份,而朋友却不兼有家人的身份。
在本章中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排序问题。徐萦则对待父母的态度比慕正光积极得多。慕正光为爸妈考虑,不想打扰他们的工作,乍一看似乎很懂事,但是细究的话,这就是隔阂。
而且,在慕正光的思维中,他没有把家人和渐近率的分级标准分开来看。
说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些人非常在意家人的收入,或者再换个说法,有些父母非常在意孩子的分数。或许应该这么说,有些衡量标准不应该在家庭里出现,那些标准有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而家恰好不是适用范围。
渐近率是全书的重要设定之一。在哪些场合下,要用渐近率作为衡量标准、作为判断优劣的条件?在赛场上,在研究院里。往大了说,在学校里,在所有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人群里,渐近率都是非常高效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不能带进家里。
————————————
第九十六章《我想为你做些事》
本章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两位主角的对话。
通常,慕正光对徐萦则给的建议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欣然接受。第二种,不太明白、不解其意。第三种就是本章里说到这是一种,不认同。全书第一次出现“不认同”这三个字,就是在本章里。
在这部分对话中,徐萦则是主要讲述者,慕正光在多数时候是聆听者。
徐萦则讲的那些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安全。
为了保障安全,所以强化。
为了强化,所以告知父母强化方式,并提前做准备。
提前做准备,一方面是理论积累,另一方面是物质积累。
理论就是强化方式。物质就是实现愿望的机会。
文中没有细说物质积累,这里放一个例子:假如父母的愿望是得到孩子制作的一张贺卡,这种愿望就可以预留实现机会。提前做好一张贺卡装在盒子里,需要实现愿望的时候,打开盒子就行了。当然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还有很多细节要考虑。
第二部分,徐萦则和校长的对话。
徐萦则面对校长的时候称不上礼貌,但是校长对徐萦则就更不礼貌了。如果徐萦则不是研究站站长,那么,校长就会像以往一样,采取俯视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直呼其名不算不礼貌,校长能直呼学生的名字,反过来学生也能直呼校长的名字,这种行为很正常,无可厚非。
假如,校长是研究站站长,有一天,校长要见一位普通学生,那么,校长的姿态一定远比徐萦则高。文中或多或少的暗示明示过研究站站长位高权重,这不是戏言。
返回正题,徐萦则和校长的对话,也可以说是徐萦则给校长下达的命令。
命令主要有三条:第一条,租用教学楼。第二条,更换线路。第三条,把特定的同学分到特定的班级(这条命令在下一章)。
关于这三条,分别解析吧。
第一条,租用教学楼。下一章里写了,徐萦则给的租金够用,十年的租金可以重盖这两栋楼(这么说不太客观,因为有通货膨胀)。
第二条,更换线路。更换线路也不免费,徐萦则也付费了。不过,虽然付费了,但这也算是以权谋私,只是没那么严重。
第三条,把特定的同学分到特定的班级。分班是“随机”的,分班的标准是分数,而徐萦则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分数符合标准。
最后再说一下,徐萦则以权谋私的“私”到底是指什么?是金钱吗?是名声吗?都不是。她谋取的是机会,让事物按照她的想法发展的机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想法并没有超越原有的“规则”。
徐萦则谋取租用教学楼的机会,并为此付费。她谋取分班的机会,而需要分班的那些人,他们的分数都符合标准,而不是把分数不符合标准的人强行分到一个班里。
徐萦则没有打破交易的规律,也没有打破分班的规律,她把已有的规则加以调整,使之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或许有人会问,分班本来是随机的,徐萦则把这个过程变成指定的了,这不是对规则的破坏吗?
学校用电脑分班,电脑生成的分班表格并不是真正随机的,而是伪随机。徐萦则所做的事可以视为让电脑生成许多份表格,直到符合需求的表格出现。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徐萦则只是把一些同学聚集在了一起,但她没有规定给这些同学上课的是哪些老师。
不严谨的说,老师被分到哪个班是随机的,“随机”这件事还存在,因此,徐萦则并未破坏规则。
第九十七章两位分院院长的密谋,也是调整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毁灭规则。
但由于两位分院院长什么也没付出,只是承担了点风险,就得到巨大的好处,这种行为就算符合规则,也是明确的以权谋私。
————————————
第九十七章《何人不以权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