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教授不时抬头看向她,眼中满是对年轻一代学者的期待。
接着,简悦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一个简易模型。
这是她用木头和纸板亲手制作的。
虽然没有那么精致,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这是她根据对贫困地区的理解设计的建筑草案。
“我认为可以这样,将集市空间与建筑的公共区域有机结合,设置灵活多变的隔断......这样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
当她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会场内陷入一片寂静。
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那掌声在这个有些陈旧的会场里格外响亮。
之前提出方案的那位欧洲学生也走上前来“你考虑得真的很全面,这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确实忽略了这些实际生活的因素,你的想法很有启发性。”
在之后的交流互动环节,简悦成为了焦点。
许多同学和教授都围绕在她身边,与她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建筑思潮涌动的 80 年代,无论是建筑材料的创新应用,还是历史建筑的修复与保护,都是热门话题。
简悦总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独到的见解。
谈到建筑材料时,她提到了当时新兴的一些环保材料在贫困地区建筑中的应用可能性。
这些话让大家对建筑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在历史建筑修复方面,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一个小型历史建筑修复项目的经验。
生动的讲述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她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交流会结束后,简悦随着人流走出会场。
还沉浸在刚才热烈讨论氛围中的她,在门口突然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