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7章 摆正位置

1982年的中秋佳节过后,秋风带着几分凉意……

随着电影《风雨英雄》在京城热映,曹卫国出了一波名,在影视界变得炙手可热。

而自从周永建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后,他已经很少在红星轧钢厂露面,反而更多的时间出现在作协、电影厂、电视台、书画协会……这些地方。

作协的聚会上,人声鼎沸,却又不失文人墨客特有的那份宁静。

几张长桌旁,或坐或立的人们手中都拿着报纸,讨论声此起彼伏。

曹卫国一出现,便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他微笑着与众人握手,随后在一张空桌旁坐下,桌上早已摆放好了几份《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头条赫然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逝世。

“卫国,你终于来了!”

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记者老李。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恭喜你一战成名啊,《风雨英雄》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

曹卫国谦虚道:“这主要还是剧组的功劳和所有演员的努力,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剧本。”

作家老田笑道:“卫国你能写出《风雨英雄》这么优秀的剧本,我是真的没想到,特别是那些英雄人物面对民族大义和个人命运的抉择,让人印象深刻,感人肺腑。”

曹卫国微微一笑:“艺术源于生活,我的创作源于历史,源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我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用心去捕捉这些时代的脉搏,用笔触去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

作家老沈点头:“是啊,万事不离其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们看看报纸上的新闻,苏联的变化何其之大?就是因为他们的官员背离了初心……”

随着话题的深入,讨论逐渐从苏联的社会转向了文化。

有人提到了苏联文学的辉煌成就,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也有人谈到了苏联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如《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着作。

而那些文学巨匠和文学着作的根源是当时苏联的社会生活。

可是现在的苏联,还是曾经的苏联吗?

还能出现这样的文学着作吗?

这值得令人深思。

“其实,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跨越国界,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