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消亡的静塞

从开始到现在,诸葛正我一直表现的非常谦逊,甚至透着卑微。

哪怕对面大军压过边境,相当于直接宣战。

但诸葛正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原因只有一个,大宋不想打,也打不过。

事实上,大宋虽然重文轻武,但并不缺少忠心武勇之士。

国内也不缺少名将精锐。

如果真的能凝聚全力大战,大宋还真的不见得会比哪个国家弱。

但很明显,这是一种奢望。

首先是国内长久实行的策略,还有朝堂纷乱的各个朋党,让他们无法齐心合力。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宋这艘巨船,缺少一个英明强硬的舵手。

就像此次事件。

听到高长生大军横穿北莽西夏,逼近大宋的消息。

宋帝第一道命令,不是抵抗,不是防御。

竟然是抽调前线精锐,回防临安,首先保障自己的安危。

这种情况,他们大宋拿什么去打。

面对气势如虹的高长生,哪怕大宋用出全力,都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更不用说,如今缺兵少将的情况。

如果说,西夏那边,是高长生设计,调走了铁鹞子。

那大宋这边,就是宋帝主动做出了这种选择。

而且比西夏做的更加彻底。

坐拥神侯府,又兼领大宋皇城司,在大宋朝堂拥有一定地位的诸葛正我,可是比任何人都明白如今大宋的情况。

在圣旨发出之后,各地的兵马已经开始快速调动,不断的朝着临安靠近。

而相对的,其他地域就迅速的陷入了空虚。

从地图上看,以此时高长生所在的位置为起点。

两条线路。

一条往东北方向,直达襄阳一线,玉门关左侧。

一条往东南转向,去往大宋皇城临安。

而如今因为宋帝这一番折腾。

北面因为距离较远,虽有波动,但暂时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南面各城各关的兵马,可是实实在在被抽调一空。

换句话说,若是高长生突然转向,朝皇城扑去。

在临安之前,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抵挡。

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事情。

是的,因为宋帝的骚操作,临安周遭是聚集了数量惊人的士兵。

但只有诸葛正我清楚,这些士兵的战斗力究竟如何。

若只调动精兵,战斗力当然极其可观。

但像宋帝这样,不管不顾,什么兵马都往回调,拥堵在临安城外。

只会造成巨大的混乱。

若是高长生真的兵临皇城,那种后果,只要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这也是诸葛正我急匆匆赶到这里的原因。

而按他的想法,除非高长生失去理智,要不然应该不至于拒绝他的提议。

毕竟如今对大隋,对高长生,最重要的敌人就是铁木真。

在铁木真没倒下,大隋北线危局没有解开之前,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动手,显然都是得不偿失的。

哪怕打下了大宋,若是大隋那边挡不住铁木真,又能有什么用处。

而有诸葛正我的领路和背书,高长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以最快速度到达前线。

这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但诸葛正我万万没想到。

他说出建议之后,高长生没有给出任何回应,竟是直接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万马奔腾,全军突进。

这绝对是足以让任何人窒息的场面。

诸葛正我并不是什么初出茅庐,没有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

出身自在门的他,先闯荡武林,后入朝担任名捕,也曾在军中担任过职务。

当年靖康之役,北宋覆灭,皇室南迁后。

诸葛正我先后辅佐数帝。

可以说大宋能在南方重建,诸葛正我出了很大的力。

至少皇城司这个从大宋初建时,就存在的情报组织。

就是诸葛正我从废墟之上重新训练,打造而成的。

所以说,诸葛正我绝不是那种不知兵,不懂兵的人。

当年汴京沉沦时,他也曾在战场鏖战厮杀过。

只不过当年金兵入关,靖康被掳,大宋兵败如山倒,单靠诸葛正我一人,终究难挽天倾。

只能连同一批忠心老臣,护送康王赵构南迁,保住皇室正统。

而这么多年,诸葛正我除了在朝中任职,培训密探弟子外,也在担任临安禁军的教头。

军队冲锋,万马奔腾这种场景,对诸葛正我来说,绝对算是司空见惯的场面。

但此时,面对着眼前之景。

诸葛正我第一时间便是陷入了失神。

恐怖到让人窒息的杀气,瞬间充斥了天地寰宇。

脑海中瞬间失去了思考能力。

这一刹那。

周遭的时间仿佛突然开始回溯,他又重新回到了当初的汴京城。

如潮水般的金国铁蹄,疯狂的涌入汴京。

皇宫沦陷,帝王蒙尘。

他空握着手中银枪,却只能无力怒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