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造一个作家孵化基地,原始的大神作家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些作家大多数有长期合作的出版社,我们半途出版社尽管是一匹黑马,却还没有黑到让那些大作家决心转投稿子的程度。
况且,目前我的出版社就出版了两本书,一本逗破,一本凡人。
两本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让那些写了十年才稍微写出些成绩的作家,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入我们半途的眼。
因此,到目前为止,半途出版社收到的稿件并不多,而且也没有同行的编辑或者作家毛遂自荐,来我们出版社工作。
如今这种情况,只能用我这小书虫的一点点浅薄之见,来发展这个半途作家孵化基地了。
从小到大,我的作文都写的很接地气,譬如说那年老师让我们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就顺理成章地写了个作者回家遇到老乡,老乡告诉他家里人都死了,并且死状各异的故事。
全班就我一个这么写的,多多少少是有点作家天赋的。
再加上我多年的小书虫身份,和什么作品都爱看一看的胸怀,做一个调教萌新作者的编辑还是勉强可为的。
个人认为,当编辑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当读者认真去看一看一个作者的作品,如果看得下去并且有那么些看下去的欲望,那么就可以断定这是一部可以签的作品。
至于作品能不能大卖,就需要一定的眼光和专业知识的分析了。
然而我以为这种分析过于的专业反而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文学作品这个东西是百花齐放的,有些慢热型的作者,他就不会把该有的元素全部往前面堆积。
如此一来,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一堆作品,编辑以专业知识看慢热型的作品,在前面四五章就看不到多少要素,也就会有所谓的要素不全的问题,于是能不能签约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凡人修仙传》即是如此,明明是一本神作却签约都签不了。编辑看不懂一直要等到人家被读者大量收藏才能看出点端倪,某点的这种编辑真是误人子弟。
不过仔细想想,编辑看不懂也很正常,毕竟被培训得固化了思维,以一套固有的标准一刀切,把那种慢热点的作品给切掉太正常了。
不过读者是各种各样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喜欢节奏快一些的作品情有可原,然而并不是说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快节奏的快餐。
人家慢热型的作品把节奏写慢点怎么了?你不喜欢看可以不看啊,非要整得所有人都跟你的阅读节奏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