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有根本的区别。
量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微观物理世界,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
自从普朗克提出量子这一概念以来,经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玻恩等人的完善,在20世纪的前半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论。
然后就是量子纠缠、量子遗传理论:
量子纠缠的研究始于1935年5月,由爱因斯坦以及两位年轻同事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进行的讨论 。
他们当时并没有使用“量子纠缠”这个名词,但是发现量子纠缠是一个有特别涵义的性质。
事实上,量子纠缠也被称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EPR)关联。
在量子力学里,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在经典力学里,找不到类似的现象
薛定谔阅读完毕EPR论文之后,他最先使用了术语“纠缠”,这是为了要形容在EPR思想实验里,两个暂时耦合的粒子,不再耦合之后彼此之间仍旧维持的关联。
不久之后,薛定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对于“量子纠缠”这术语给予定义,并且研究探索相关概念。
薛定谔体会到这概念的重要性,他表明,量子纠缠不只是量子力学的某个很有意思的性质,而是量子力学的特征性质;
量子纠缠在量子力学与经典思路之间做了一个完全切割。
如同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对于量子纠缠的概念并不满意,因为量子纠缠似乎违反在相对论中对于信息传递所设定的速度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