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喧嚣与危机过后的宁静中,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深思的状态。量子危机的余波已经平息,全球的科技网络逐步恢复正常,但由这场浩劫引发的思考却如春雨般,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联合国总部,一场盛大的全球科技伦理大会正在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科学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讨科技的现状与未来的边界。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讨论,标志着人类社会第一次以如此郑重的态度面对科技伦理问题。
大会的开幕式由一位年迈的诺贝尔奖得主主持。他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说道:“科技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它可以建造奇迹,也可以摧毁文明。今天,我们不是在讨论是否要发展科技,而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发展它。”
随后,各国的代表陆续发言。他们回顾了Q.O.危机的教训,深刻剖析了技术滥用的根源。一些发言充满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会议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讨论《科技伦理公约》的初稿。这份文件由全球百余位专家共同撰写,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指导原则。文稿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
“科技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类福祉,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行为,都应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会议中,一名年轻的人工智能研究员分享了他的观点:“当初,我以为技术的进步是无限好的。但这场量子危机让我意识到,如果没有伦理的束缚,我们可能会被自己创造的东西吞噬。科技伦理不是限制我们的想象力,而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这一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了担忧:“技术如何与人性共存?我们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这时,天羽站了起来。他是这次会议的特别嘉宾之一,以黎明战队的代表身份参与。扫视全场,他用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声音说道:
“界限从来不是技术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作为使用者的人类决定的。正如火既可以烧毁一片森林,也可以温暖无数寒冷的夜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我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怀有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就能找到答案。”
会场内掌声雷动。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和伦理并非对立,而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