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华阳道观

失落的帝符 江南剑道 5121 字 1个月前

“是啊,就是我们华阳观的。1961年?…不…好像是…62年,对,61年,当时镇江市的一位领导带着一帮人下来,用军用大卡车给拉走的,那时我还小。”

“原来如此”

“您刚才说的第一个宝物,叫什么避尘珠,听上去,很有意思,是真有此物,还是..?”,范清婉未讲“传说”二字说出来,深怕得罪了杨之江舅舅。

“真有这个东西,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采访过。这个避尘珠,原来一直放在这里面大殿的屋顶大梁上,形状有点像…葫芦。听老人讲,因为有这个宝贝,这大殿里平时基本上不需要打扫,一年四季,一点灰尘都没有”

杨之江舅舅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打开了大殿的门。一进大门,便指着四周,说到:

“你们看,那墙角的地方堆着那么多杂物,按理说,应该有很多蜘蛛网,可是你们仔细看一下,那杂物上,还有殿内门窗和梁柱上,有没有蜘蛛网?里面有没有很多灰尘”

众人一看,果真如此。

高小双抬头见屋顶梁柱上,并没有什么葫芦状的东西,便好奇问到:“那避尘珠放在那儿啊?怎么没见呢?”

“那避尘珠在魏法师碑被搬走后,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不见了”

杨之江的舅舅见众人似乎不信,连忙解释到:

“说出来,你们可能更加不信。那避尘珠不见以后,却在原来的位置突然冒出了一个印记。你们看,那正中的横梁柱上,隐隐约约是不是有个怪怪的图案?”

众人目光齐聚,确实发现好像有一图案,看上去有点灰白,勾勒的线条也比较模糊,岁月的沧桑痕迹非常明显。

“这图案,看上去象花,但又不像花,象字又不像字的。以前有位专家说,那是个字,叫‘吽’,就是和尚念经的‘唵嘛呢叭咪吽’里的“吽”,又说什么‘六字真言一声吽’,可是这‘吽’,是寺庙和尚念的,是佛教的东西,而我们华阳观,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的,观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吽’这个字的,呵呵呵…这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人知道。”

范清婉听后,觉得也有道理,那符号看上去确实不象‘吽’字,所谓的专家解读,似乎过于牵强附会了。事实上,道教也六字真言,只不过是“致虚极,守静笃”,或道士口中的‘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她皱起眉头,又细细观察了一番,忽然感觉这符号有点似曾相识。

吴教授看了一会儿,然后低头思索了一番,不得其解,但当他抬头之时,忽见范清婉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已知了答案,于是急忙问到:

“小范,看你样子,好像了解这个图案?”

“也不敢说完全了解。在以前的一件案件中,我似乎曾经看到过这个符号”

“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不会涉及泄密吧?”

“不会,不会!这…应该是公鸡状图案”

“公鸡?”,高小双惊讶到,

“这种公鸡状图案在西方较为常见,大都悬挂在教堂尖顶之上,作为一种风向标。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公鸡状的风向标,被视为‘圣彼得的象征’,在天主教里,有警世与指引之意,象征黎明战胜黑暗、生命征服死亡。但在我们东方,却有另一层含义。这实际上是上古时期伏羲文化的图腾符号。道教中,将公鸡列为天地第一生灵,然后依次是狗猪羊牛马,其后才是人,道教认为,公鸡是天宿下凡所化,能通天地,可格鬼神,所谓的‘玉衡星散化为鸡’,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知道,玉衡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五颗星,是最亮的一颗星,在古代,被视为皇权的象征,有‘王者正天文之器’之说。在道经中,被称之为‘丹元廉贞星君’,而公鸡则是这颗星的魂魄,因此道教将公鸡的晨鸣,视为是阴阳世界的划分。茅山道士陶弘景,认为公鸡有丹学隐语,因此将其视为元神”。

范清婉的一番释解,令众人十分惊叹和佩服,吴教授的心里更是感到欣慰不已,“真是后生可畏,学识雄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么说来,这图案是公鸡,是吉祥的意思?”,杨之江的舅舅激动地问到,

“应该是”

其实,另一层含义,范清婉却隐而未讲。

杨之江舅舅听完范清婉的讲述后,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鸡血一样,见吴影教授盯着头顶的横梁在看,便又眉飞色舞地介绍到:

“以前,这个大殿中,梁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别是中间的那条横梁,用的是金丝楠木。殿顶上方,四面通风透亮,墙顶的四周,与殿顶并不相连,整座房顶靠的是这些木柱,而不是靠墙来承重的”。

吴教授发现此道观的建筑确实不多见,屋内空间很大,房顶延伸于墙外,具有明显的宋代营造样色特征。更有,主体结构部分,大都用的是木头,青石柱础,殿身为八架椽,前后乳袱用四柱,采用的是一种减柱法,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顶上的水平铺作层上,设计了些许架空,建有几面空窗,似通还隔,若隐若现,想必利于透光,大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层的梁中间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连柱,而四周的额枋,用的则是长条的整木,给人一种宏伟壮观之气势。

“你们看这个位置,原来还建有一个藏经阁”

“藏经阁?”

“是的。当年,我们圌山这里,临近大海,是长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场景十分壮观。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总爱登上阁楼,去观望江海涛浪,后来就有人将藏经阁,改名为观海楼了。”

“我小时候也听人说过。我们这边的江面,在古代还出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气势比现在的钱塘江大潮还要壮观,只不过,到了唐代晚期,就渐渐消失了,大约存在了上千年”,杨之江在旁插话到,

”是的,唐朝时,那个叫魏征的宰相,还专门来这里巡视考察,并在观海楼上观潮静修过”,杨之江的舅舅继续补充到,

“魏征?”,杨之江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过,

“是啊!唐太宗专门派宰相魏征南巡,先去了茅山,后来到了我们这里的华阳观,并且还住了好几年。听老辈人说,这魏征的车马队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桥后,为了尊重道观里的规矩,特地让车马绕道附近的仙鹤桥拐进来。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块魏法师碑上都刻着呢!能有假吗?!”

杨之江一听,就连忙呛到:

“舅舅,你说得…嘿嘿嘿…有点不靠谱。虽然我没有看过那块石碑,但一听这碑的名字,叫魏法师碑,就知道是一块纪念姓魏的和尚所刻的碑,魏征又是什么人啊,人家是宰相,根本就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完全是张冠李戴,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

杨之江舅舅听外甥这么一说,似乎也感到有点道理,但沉默了片刻,还是固执地辩解到:

“个个都在说,那碑上有时间有人名,就是唐朝的魏征,你说不是宰相魏征能会是谁?我问你,谁有这么大的牛皮,能得到唐太宗亲自召见?!”

范清婉听他们舅甥俩在互怼,不敢插话,毕竟自己没有看过那块碑,并不知道上面到底是怎么写的,故而假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而站在一旁的吴教授,却有点不一样了,他心中又想起“唐太宗将茅山陶弘景的朱阳馆改为华阳观”之事,并且想起他曾看过那块魏法师碑。虽然没有认真研读其中的碑文,但确实如杨之江舅舅所讲,碑上有具体的时间和人名。他还依稀记得,碑记中确实提到一个姓魏的法师,俗名叫魏降,字道崇,曾被唐太宗亲自召见,后来被派到茅山,最后又被派到这里,当时这个道观并不叫华阳观,而叫仁静观。从时间上看,这个魏姓法师生活的年代,确实与宰相魏征都属于唐太宗时期,并且两人的籍贯也一样,都是山东济宁兖州府人。此时,他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唐太宗远在长安,为何要派魏法师先去茅山,再到眼前的这华阳观呢?其目的是什么?”。

一行人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拍照留影,而高小双总是趁范清婉不注意时,偷偷将她与杨之江拍到一起。

午饭过后,范清婉本想与众人一起到杨之江老家华山村去看看,主要是因为吴教授早上提到的“华山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雏形”这一神奇的古老传说,但没想到,吴教授下午却要去镇江焦山参加瘗鹤铭水下考古打捞会议,而高小双收到处里传过来的消息,称那“卜卖客”在网上又有新的动作,望能尽快回南京,无奈之下,只好遗憾地开车去了镇江。杨之江并没有随行,因为家中此前已作安排,准备迎接范清婉的到来,但没想到有了变故,故而只好先回家处理一下。

当范清婉开车将吴教授送到目的地,准备与小双一起回南京时,这时,接到了杨之江的电话,希望她能在镇江暂住一晚,明天一早,来镇江与她会合,一起去焦山看那块《魏法师碑》。她犹豫了一下,想起刚才吴教授在车上也表达了这一意思,再加之自己确实想亲眼看一下那块碑刻,于是决定让高小双先回,高小双闻言后,顿时诡异地笑了笑,对她作了一个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