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搅动八方尚未显

一人得道 战袍染血 1555 字 26天前

“虽看着有几分道理,但这纸上所谈,终究是空的,退不了匈奴,更破不了秦兵!而且此人既是出现在三川郡,十有八九又是纵横之徒,想要左右逢源罢了。”

边上,他的一名门客却道:“主君,朝中既然想要调您归去,以相国之位出使秦国,到时也要经过三川之地,不妨就见一见此人,若有才干,也可招揽,若是言过其实,其实可以将之荐于秦相吕不韦。”

这边话音落下,又有一名门客笑道:“此计甚善,那吕氏以商贾起家,但当上秦相后,却也有几分气魄,招揽各国能人,这天下能人,你我也知,十有九废,多为累赘。那成皋陈君若有能力,自是为主君所用,如果是个夸夸其谈之辈,倒不如送与秦国,正好看看,能否让这秦祀由兴转衰!”

二人一开口,便引得其他诸多门客、臣属的兴趣,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李牧打断了几人。

“这位陈君的事,不算多么要紧,也无需为他多耗精力,真到了三川,有机会可以与他一叙,如果错过了,那也没什么,关键还是出使秦国一事!秦与吾等五国之战,其实没有动摇根基,如今五国联军既退,三川早晚还要落到秦国手中,因此此番大王让我出使秦国,就有探查虚实的意思,沿途的山川机要都要一一登记造册,相关的细作、谍报之人,都要准备妥当。”

“主君说的是……”

“成皋陈君?兴衰之说?有点意思。”

齐国临淄,公子桓的府上,这位齐公子看着门客送上来的书信,很是感兴趣,就详细问起缘故。

那门客道:“我曾与李斯、定武等人,同在荀师门下听讲,只是资质不如他们,未能学有所成,不过与荀师门下诸君关系亲密,时常有书信往来。荀师与诸位大贤多在咱们齐国,所以定武等人时常来信询问咱们齐国如今盛行的学问,但偶尔也会将西边有名贤者的学说记述下来,传于吾等。”

公子桓笑道:“这么说来,这个成皋陈君还是有些本事的?他既为陈氏,或许还是我等本家,如果有本事,不如召来,也在临淄讲学传徒,一来可彰显我田氏之能,二来,也算是收拢人心,这件事,就交由你去办了。”

那门客低头领命,而后犹豫了一下,才道:“除此之外,这信中谈及的五国与秦之事……”

“有那五国在前面挡着,咱们齐国自是享受安宁,无需多想。”公子桓摆摆手,“若咱们贸然插手,引得局势失去了平衡,才是取祸之道。更何况,当年五国联军伐齐才过去多久?咱们理他们作甚?伱只管去将这位陈君领过来,其他的事,莫要多管。”

暗自叹了口气,那门客便就退下。

与此同时,如春申君、李牧、公子桓这般得了消息的,还有许多。不过,成皋一城的局面,到底还只是天下一隅,并不能带来太多影响,眼下的主轴,依旧还是五国与秦的博弈。所以,尽管许多信件中把那位“陈先生”描绘的很是高深莫测,但得了信件的一个个大族之长、公卿士大夫依旧没有放在心上,依旧把重心放在天下局势上。

当然,这也是因为三川郡本就是战乱之地,几家兵马来回拉扯,众多黔首沦为流民,就算是贵族、士族,亦反复经历波折,今日秦国打来,亲近韩国、魏国的族群匆忙离去,明日秦军退去,投靠了秦国的族群也随之离开。久而久之,此处的大族精华所剩无几,留下来的多是旁支与小辈,放在当地也算有些气候,但拿到台面上,就显得人微言轻了。所以,尽管他们十分推崇,可消息落到各方,先就打了个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