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鲈鱼

在抓鲨鱼的同时何飞还发现了不少鲈鱼,鲈鱼是一种肉质鲜美的海鱼。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带有银色鳞片和黑色斑点。鲈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

后世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属于江海洄游鱼类,最为着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 本词条着重介绍其中的第一种海鲈鱼(日本真鲈、花鲈),其他品种的鲈鱼将在词条最后加以介绍、区分,以免混淆。 日本真鲈,商品名为海鲈鱼,又称花鲈、七星鲈、鲈鲛,地方名有寨花、鲈板、四肋鱼,等等。 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华夏沿海均有分布,喜栖息于河口,亦可上溯江河淡水区。 国内以东海舟山群岛、黄海胶东半岛海域产量较多,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鲈鱼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0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

鲈鱼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 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 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 鲈鱼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鲈鱼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这个何飞肯定得多多抓取,不管是供自己吃还是批量,那可都是不错的选择。

鲈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华夏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东海、渤海较多。

大口黑鲈--远方来的新品种 大口黑鲈原产漂亮国,是一种淡水鱼类。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市场上所见到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

体表淡黄绿色,背部黑绿色,其辨认标志是身体两侧中间各有一条黑色横纹,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鳍。 别称:加州鲈鱼

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3.4。 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口上位,口裂大而宽,为斜裂,超过眼后缘,颌能伸缩。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 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小栉鳞,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体侧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腹部灰白。 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5根鳍条。 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自然分布 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 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广泛养殖,部分地区在水库等半开放水域放流鱼苗,从而进入自然水体。[14] 根据钓鱼论坛中垂钓爱好者们的反馈,中国大陆南至广东,北到辽宁的自然水体中,都有大口黑鲈的野外种群存在。 作为引入物种,其生态影响尚未得到评估。

在自然环境中,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2] 如湖泊、水库 大口黑鲈 名副其实的大口 的浅水区(1到3米

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2] 不耐低温,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溶氧量要求每升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2] 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成鱼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2] 当水质良好、水温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2] 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冬季和产卵期摄食量减少。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2] 繁殖 1周年以上性成熟。2~7月间产卵,4月为产卵盛期。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以20-24℃为好。初重 观察侧线黑带、第一第二背鳍、胸鳍腹鳍臀鳍 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粒。[2]

小主,

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河鲈--生物学上的鲈鱼 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河鲈才能被直接称为"鲈鱼"。 在国内,河鲈只在XJ有自然分布种群。 因为其身体两侧各有五道黑色的竖纹,所以俗称"五道黑"。 别称:赤鲈、五道黑。

松江四鳃鲈 别称:四鳃鲈鱼、松江鲈鱼,是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很少见。

“看来提早下手收集物种还是有必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