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檄文的流传

韩正一篇激烈的檄文在国子监内外悄然流传,如一股暗潮,不仅引起了士子们的激烈讨论,也逐渐引起了长安城内外的注意。这篇檄文直接指责朝廷推行的新政,措辞激烈,充满了对时局的愤慨与忧虑。它在学府内外的广泛传播,激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让一些官员和权贵感到不安。

国子监内的讲堂中,一群年轻的士子正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韩正那篇檄文。一位名叫赵青的士子激动地翻着手中的竹简,眼中闪烁着光芒。

“韩正兄真是有胆识,竟敢直言揭露新政的弊端!”赵青低声感叹道,“他的这篇檄文简直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心中的郁结。”

“赵兄,这檄文虽好,但也太过直白,恐怕会引来麻烦。”站在旁边的士子王恒略显担忧地说道,“朝廷若知道这篇檄文的内容,只怕会认为我们国子监是在对抗新政。”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赵青握紧手中的檄文,语气坚定,“韩正兄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作为读书人,我们不能只是读书,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在讲堂的另一角,几名保守派士子正在低声讨论。他们同样听说了韩正的檄文,但对此感到担忧和不安。一位保守派的士子李安和望着手中的竹简,神情复杂。

“这檄文的内容虽然直指问题,但言辞太过激烈。”李安和叹息道,“若这篇檄文被朝廷视为反叛之举,那韩正兄只怕会有大祸。”

“韩正的勇气可敬,但我们必须小心。”一位年长的保守士子郑谨提醒道,“眼下局势未明,我们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内的茶馆中,这篇檄文已悄然传开。茶馆中来往的文人和商贾们纷纷谈论着檄文的内容,不少人私下交换着手抄的竹简副本。檄文在读书人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让一些关心国家大事的市民们感到惶恐。

“你们听说了吗?国子监的士子们竟然写了篇檄文,直指新政的弊端!”一位衣着考究的文人小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

“这实在是大胆!”同伴显然也听说了此事,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这种言辞,若被上面的人看到,只怕会认为是对朝廷的挑衅。”

“可他们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另一位年轻的文人低声说道,“新政推行以来,不少百姓的生活确实更加艰难。我们作为读书人,难道不应该有所表示吗?”

这篇檄文的流传不仅在长安城内引发了波澜,也迅速扩散到了周边的郡县。地方上的一些士人和江湖人士也开始关注国子监的动向,甚至有一些人视韩正为“敢言之士”,暗中赞扬他的勇气。

在一座偏僻的酒肆内,一群江湖侠士正聚在一起畅饮,他们中有几人悄悄传阅着一卷竹简。那竹简正是韩正撰写的檄文,几名侠士看后,纷纷点头称是。

“这韩正果然有几分胆识,”一位身材高大的侠士感叹道,“敢在这等时候揭露朝廷的问题,不简单。”

“江湖人讲究侠义,但这些读书人讲的却是大义。”另一名年长的侠士轻笑道,“看来,长安城内的风波要大了。”

国子监内,韩正并未料到自己的檄文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流传得如此广泛。他原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新政的不满,没想到竟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随着檄文的传播,韩正的名字也在士子和读书人中迅速传开。

“韩正兄,这檄文的事,怕是要闹大了。”一位好友低声提醒道,语气中透着几分忧虑。

韩正沉默片刻,随即叹了口气:“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问题,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或许,我确实有些鲁莽了。”

“你现在最好小心些。”那位好友继续说道,“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国子监的士子们恐怕都会受到牵连。”

韩正点了点头,但眼中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并不后悔自己的言行,只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些许不安。他明白,作为一名士子,自己所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学府的声誉和未来。

这篇檄文的流传迅速引起了国子监教习们的关注。几位年长的教习对韩正进行了严肃的谈话,提醒他必须注意言辞,以免引发更大的麻烦。

“韩正,”教习沉声说道,目光中透着深深的担忧,“你必须明白,你的檄文不仅是你个人的言论,它代表了整个国子监。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学府的声誉。”

韩正低头恭敬地听着,心中却依然难以平静。他知道,教习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他依然坚信,若所有人都选择沉默,那么这场风波只会越发扩大。

在教习的密切关注下,国子监内的士子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然而,檄文的流传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长安城内外,关于新政的议论和争论愈发热烈,而檄文中的激烈言辞,似乎成为了许多人表达不满的象征。

檄文的广泛传播,使得国子监陷入了风口浪尖。教习们虽然竭力维持秩序,但他们也知道,局势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掌控。朝廷内外的权力角逐和民间的不安情绪,正逐渐积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随时可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