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出征剿捻

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168 字 2个月前

陈济生领受了任命,掌管了江苏海关使司,依然留驻在上海。

陈济怀继续操劳于水师营的事务,乐此不疲。

就这样半年多过去。经过战后的恢复重建,江南之地,也在逐渐洗净创伤后,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可是在江北那边,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曾国藩以钦差大臣之权,领兵剿捻以来,虽然方略并没什么大的失误,却始终难收成效。

捻军在苏北、皖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活动猖獗,屡次突破湘军、淮军的防线。

这让清廷十分担忧和不满,终于下定决心要进行调整。

为此,于深秋之际,朝廷连出了三道谕令。

其一,着曾国藩入京面圣,随后转任直隶总督。

其二,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

其三,令在籍的陈济云出山,亦授钦差大臣关防,并率领商团一部北上,襄助李鸿章剿捻。

发给陈济云的上谕,是经由陈济方转达的。

陈济方收到谕旨后,就专程赶往了苏州。这既为传递谕旨,更是要同兄长面议一下。

对于朝廷这次的命令,陈济云是必须要遵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兄弟俩要商议的,则是相应的安排。

此前剿捻的主力,一直是湘军和淮军。而两家军力的消长情况,却是大相径庭。

如今的湘军,由于曾国藩刻意的裁抑,兵力所剩无几,已然式微。

淮军则不然,经过屡次扩增,人马已逾七万,俨然成为大清国内兵力最盛的地方武装。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充。

曾国藩剿捻失败的原因,就与这样的军力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淮军势大,是剿捻的核心。而曾侯爷却无法有效的统驭这支虎狼之师,终致无功。

这个缘由,在朝廷里,明白的人倒也能看得清楚。这才有了让李鸿章接任这一出。

原本这就足够了,但朝廷又让商团也参与进来,其中的内涵,就有些微妙了。

商团现下,总员不过两万五千人。军力较弱,而且还要分兵驻防塘、沽地域,实力更加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