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阴云之下

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156 字 2个月前

1913年5月底,结束“巴尔干战争”的《伦敦和约》正式签订。

根据和约,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领土,其余的土地全部分别割让给了巴尔干同盟各国,同时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得到了承认。

这场战争是在欧洲列强的干预下结束的,然而列强在其中自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在他们的影响下,巴尔干同盟内部在分配战果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了同盟的分裂。

一个月后,在奥匈帝国支持下的保加利亚,同由沙俄支持的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等国,掀起了新的战端,随后门的内哥罗和奥斯曼也加入战局。

在这场被称作“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战事背后,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对抗的性质,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进行了仅月余时间就分出了输赢,保加利亚在其他参战五国的合力打击下最终落败,被迫割地认输。

战事虽再次停歇,但巴尔干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在战后更加进行了选边站队,分别投效于欧洲的两大集团。

从此,列强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本就无比复杂的矛盾,愈发交织在了一起。

巴尔干地区由此成为了,欧洲两大集团对抗的焦点和火药库,等到下一次被点燃时,终将不可收拾。

接连发生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还为最新的军事装备和战术提供了检验的场所。

飞机和装甲车等新式装备,以及先进的远程和速射火炮,被投入到战场,展现效能,同时让防空作战得到了关注。

在战术方面,军队的行动更注重隐蔽,战斗队形更为疏散,进攻时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的战法,防守时则常用大量机枪配合堑壕的阵地防御模式。

等等这一切,都成为宝贵的经验,被各国广泛采纳,也预示着以后的战争将变得更为惨烈。

在1912年至1914年间,欧洲的列强们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着扩军备战,其中愈演愈烈的英德海上军备竞赛,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1912至1913,和1913至1914这两个财年间,英国投入的海军总预算高达9,366.6万英镑,德国也达到92,934.7万马克,约合4,555.6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