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农企效益

雨氲初歇 黄鹂66 1750 字 5天前

卫雨氲和林竹晓站在村办公室前,望着远方的田野,心中满是忧虑。村办公室是一座简陋的砖瓦房,墙壁上爬满了岁月斑驳的痕迹,一块块红砖裸露在外,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屋内的桌椅都透着陈旧的气息,那张橡木桌子的桌面坑坑洼洼,几条腿也不太稳当,每次写字的时候都会轻微晃动。椅子的坐垫磨损得厉害,露出了里面的棉絮。

桌上那季度报表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上面亏损的数字醒目而刺眼。报表的纸张已经有些褶皱,边角微微卷起,那是被无数次翻阅和捏拿的结果。黑色的数字像是一个个冷酷的审判者,无情地宣告着村庄发展计划的困境。

卫雨氲纤细的手指紧紧捏着报表的一角,她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她的目光在那些数字上徘徊,声音低沉而无奈:“竹晓,这亏损的数额越来越大了,我们之前的努力好像都付诸东流了。”她一脸沮丧,原本明亮的眼睛此时也失去了光彩,眼神中透着迷茫和无助。她那齐肩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几缕发丝贴在脸颊上,更显憔悴。

林竹晓一拳砸在手掌上,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布衫,布衫的袖口已经磨破了一些。他焦急地说:“雨氲,我们必须得想想办法了。再这样下去,村里的发展计划都要夭折,村民们的希望也会破灭。”他的眼睛因忧虑而布满血丝,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他的目光中透着不甘,望着远方那片曾经寄予无限希望的田野,心里五味杂陈。

这时,在村里威望颇高的老村长慢慢走了过来。他穿着一件洗得褪了色的军绿色大衣,大衣上有几个补丁,那是多年来辛苦劳作的见证。他拄着一根有些年头的木棍,木棍的手握处被磨得十分光滑。老村长看着他们两人,叹了口气说:“娃子们,村长知道你们尽力了,可这亏损的窟窿该咋填呢?”村长的声音有些沙哑,岁月在他的喉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他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对村庄未来的担忧。

卫雨氲咬着嘴唇,那嘴唇被咬得微微发红。她思索片刻后说:“村长,我们之前虽然做了不少尝试,但咱们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毕竟有限。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求城里企业的帮助呢?”她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的火苗,像是黑暗中的一盏微弱灯火。

林竹晓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对啊,雨氲。我们城里的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有渠道,能填补我们的亏损,把村里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带动起来。”他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原本紧皱的眉头也稍微舒展了一些。

村长皱了皱眉头,有些担忧地说:“城里的企业会看上咱们这小村子吗?”他的目光中带着疑虑,手里的木棍在地上轻轻点了点。

卫雨氲坚定地说:“村长,那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把咱们村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潜力都展现出来。”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那股子决心像是要冲破眼前的重重困难。

于是,两人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他们深入村里的各个角落,去田间统计农产品的产量和特色,到村里的手工作坊收集传统工艺品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又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深挖那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故事。

清晨,阳光驱散了薄雾,卫雨氲和林竹晓走进了田间。田里的农作物郁郁葱葱,微风拂过,麦浪翻滚。卫雨氲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小麦的种植面积、预估产量。她问正在劳作的张大爷:“张大爷,咱这小麦的品种有啥特别的呀?”张大爷直起腰,笑着说:“闺女啊,咱们这小麦啊,那可是老品种了,口感好得很,煮出来的面香着呢。”

林竹晓则在一旁查看灌溉系统,他发现有些地方的水管有些老化,便在本子上记下来。他对卫雨氲说:“雨氲,这基础设施也得在计划里提到,要是和企业合作,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接着,他们来到村里的手工作坊。坊里弥漫着淡淡的木头香气和布料的味道。老工匠李师傅正在专心地雕刻着一个木质的小摆件。卫雨氲走上前说:“李师傅,您这手艺真是一绝啊。”李师傅抬起头,笑着说:“这手艺啊,传了好几代了。就是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这手艺不知道还能传多久呢。”林竹晓连忙说:“李师傅,您放心,我们就是想把这些传统工艺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他们还去拜访了村里的赵爷爷,赵爷爷已经九十多岁了,可是说起村里的民俗文化却是滔滔不绝。“咱们村啊,以前过年的时候有个独特的舞龙活动,那龙可都是村民们自己扎的,舞起来可威风了。还有那传统的戏曲表演,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唱腔。”赵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一份精美的计划书诞生了。计划书的封皮是卫雨氲精心挑选的带有小河村风景图案的纸张,上面印着潺潺的小河、错落的村舍和金黄的田野。里面的内容图文并茂,文字部分详细地阐述了村庄的现状、现有的资源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合作的前景和规划。图片则是他们在村里各个地方拍摄的照片,有饱满的麦穗、精美的手工艺品和老人们讲述民俗文化时的生动画面。

小主,

林竹晓带着这份计划书踏上了前往城里的道路,与城里企业进行对接,主管们都同意林竹晓的建议。林竹晓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了村里。村民们知道后,都欢呼雀跃起来。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村庄,原本有些沉闷的氛围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孩子们在村子的小道上奔跑嬉戏,大声呼喊着:“我们村有希望啦!”老人们坐在院子里,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相互议论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不久,城里企业的考察人员来到了村里考察。卫雨氲和林竹晓带着他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展示了肥沃的农田、传统的手工作坊,还有那充满韵味的民俗表演。

考察人员刚进村口,就看到了大片绿油油的农田,卫雨氲指着田地说:“这就是我们村的宝贝,这些农田土壤肥沃,没有受到污染,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极高。”他们走进田间,考察人员看到饱满的麦穗和鲜嫩的蔬菜,忍不住点头称赞。

接着来到手工作坊,老工匠李师傅现场展示了他精湛的木雕手艺。他手中的刻刀像有了生命一样,在木头上飞快地舞动,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木屋就出现在大家眼前。考察人员都被这传统的手工艺所吸引,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到了晚上,村里特意准备了一场民俗表演。在村子的广场上,村民们点起了篝火。演员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表演着古老的戏曲。那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让考察人员沉浸其中。还有村民表演的舞龙舞狮,彩色的龙和狮子在人群中穿梭,锣鼓声震天动地。

卫雨氲忙前忙后地协调着各项事务,她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但脸上却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她对村民们喊道:“大家加把劲,这可是咱们村发展的好机会!”林竹晓则负责组织村民学习新的加工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在临时搭建的培训教室里,林竹晓站在黑板前,认真地给村民们讲解着操作流程,村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眼中满是对新知识的渴望。

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村里的农产品经过新设备加工后,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企业利用他们广阔的销售渠道将小河村的农产品推向了城市的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包装精美的小河村农产品整齐地排列在超市的货架上,那充满乡村特色的商标吸引了众多城市消费者的目光。

在文化事业方面,企业与村里共同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他们修复了村里的古老建筑,那些曾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和庙宇如今焕然一新,重新展现出百年前的风貌。村里的小道也被修整得平坦整洁,路边种满了鲜花。游客们纷至沓来,他们在村里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品尝特色的农家美食,观看民俗表演。

村里的老艺人赵大爷忙着教游客们制作传统的剪纸。他拿着剪刀,轻松地在红纸上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游客们围在他身边,发出阵阵惊叹。“赵大爷,您可真厉害!”一个年轻的游客赞叹道,赵大爷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的老手艺了,得传下去呢。”

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村里还开办了几家农家乐。村民王婶家的农家乐生意特别红火。她把家里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摆上了几张崭新的桌子。她做的拿手菜,像红烧肉、炖土鸡,香味飘散在整个院子里。游客们品尝着美味的农家菜肴,赞不绝口。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村里的一些保守势力开始对这些新变化提出质疑。村里的老张头就经常在村头的大树下和其他老人抱怨:“这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都被改变了,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怕是要没喽。”他坐在破旧的小板凳上,抽着旱烟袋,眼神里满是担忧。

卫雨氲和林竹晓听到这些声音后,主动找到老张头等老人,耐心地解释:“张大爷,我们发展乡村经济和文化事业,并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要将它传承和发扬光大。您看现在游客多了,不正是有更多人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了吗?”老张头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卫雨氲和林竹晓继续在这条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书写乡村更加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