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眼下秦淮茹想要找个多赚点,来钱快并且还轻松的活儿,也只有干这种半掩门的买卖了,躺下赚钱,毕竟要比出去风里来雨里去打零工赚的要轻松得多,收入也要高得多,每天只要接两三个恩客,就能赚几块钱,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到一百多块,就算是生意不好,一个月也能挣个八九十块。
这样的收入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高了,而且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挣的钱也会越来越多,让他们几个人吃饱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于还能隔三差五的去黑市买点肉吃。
在吃上了几次肉之后,贾张氏渐渐的也就接受了秦淮茹干这种皮肉生意的现实,而且秦淮茹为了鼓励贾张氏帮她,还主动提出,只要贾张氏好好安生帮她,那么每个月可以给贾张氏三块钱,让贾张氏自己存着。
当听到秦淮茹说可以每个月给她三块钱之后,贾张氏的工作热情一下就被挑起来了,她现在可是身无分文,以前她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那些钱,当初为了捞出她好大儿的时候,几乎全都赔给了林更了。
现在她出狱之后,身上除了监狱给她的一点钱,回到四九城之后,也花光了,现在可以说是身无分文,这让她非常缺乏安全感。
贾张氏本来就是属貔貅的,只吃不拉的那种,钱进了她口袋,根本就别想让她再拿出来花,她现在最怕的就是秦淮茹不管她跑了,那么她就彻底悲剧了,身无分文的话,她真的会被饿死的。
现在秦淮茹答应,只要她好好听话帮秦淮茹干活,一个月就可以给她三块钱零花钱,顿时就让贾张氏乐屁了,这以后要是秦淮茹每个月都个她三块钱,一年下来她就能攒三十多块,几年下来就能攒一百多块,虽然没有以前存的多,但是万一有啥事,她好歹口袋里也有点应急的钱。
于是贾张氏顿时就对秦淮茹和那些臭男人天天干那事不在乎了,反倒是巴望着秦淮茹生意更好一点,说不定秦淮茹一高兴,还能再多给她点钱。
接下来贾张氏干劲十足,每天一到时间,就忙活着做饭,然后吃饱了就跑巷子口坐着,又开始盘鞋底,装出一副纳鞋底的样子,替秦淮茹望风。
林更观察了一下秦淮茹和贾张氏,原以为贾张氏找到秦淮茹之后,俩臭婆娘一定会天天撕逼撕的不可开交,但是谁承想秦淮茹轻轻松松就把贾张氏给拿捏了,没多长时间,就把贾张氏收拾的服服帖帖,还承担起了给秦淮茹把风的事情。
这让林更颇为郁闷,本想着给这两个臭婆娘添堵,谁知道俩臭婆娘居然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开始劲儿往一起使,把半掩门的生意干的热火朝天了起来,反倒是等于给秦淮茹找了个帮手。
他也有点醉了,贾张氏这个老虔婆,还真是没下限呀!为了口吃的,什么事都能忍,就现在这样,天天看着秦淮茹和一个个嫖客干那事,给她死了的儿子戴了一摞子绿帽,她居然都能忍的下来,这让林更颇有些无语。
但是眼下既然这样了,林更暂时也懒得再搭理这两个臭娘们了,只要他们暂时别来找自己麻烦,那么他接下来也懒得继续找他们麻烦了。
反正秦淮茹都混成了半掩门了,还能更惨一些吗?而且接下来马上就要起风了,她这个生意也干不了多长时间了,等棒梗从少管所放出来之后,看着他妈干起了这样的生意,肯定还会跟秦淮茹和贾张氏闹,到时候有秦淮茹头疼的。
而他这边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那就是于莉要生了,他在这个世界第一个孩子就要降临到这个世界了,他马上就要当爸爸了。
五月的时候,于莉的预产期到了,林更可不会为了省点钱,让于莉在家里生孩子,他早早就联系了医院,在预产期到了的前两天,就把于莉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待产。
于家父母也挺紧张,早早就让于母在医院守着照顾于莉,一家人都期待着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林更甚至连厂里都不去了,反正到了六六年这个时候,已经快要开始起风了,空气中已经开始有了强烈的不安的气氛,厂里虽然生产暂时还正常,可是街上已经可以看到有不少戴着红袖标的人在聚集。
林更心中不由得哀叹了一声,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了,不过现在的他,却基本上可以置身事外,唯一有些担心的就只剩下了刘叔两口子。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去见了刘叔几次,作为军中的高级将领,老刘政治敏感性还是不错的,也早早就嗅到了空气中不一样的气息,这段时间经常眉头紧皱,很显然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林更和老刘单独谈了几次,林更虽然无法将他所知道的这场大风的波及面以及影响全盘告诉老刘,但是却也挑了一些可以说的,假借从别的途径听说的借口,委婉的提醒了老刘。
总之林更就告诉老刘一条,那就是不要忙着站队,管理好他手中的部队,一定不要让部队里乱起来,将这场大风对部队的影响减小到最低,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暂时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为这场风将波及面非常大,而且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的,明哲保身是眼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先在这场大风之中保全了自己,才能在未来的时候,能够有所作为。
老刘开始时候很愤懑,以他的脾气,肯定会仗义执言的,但是结果肯定会很不好,就算是他这样的军级干部,在这一场大风之中,也同样没有任何自保之力,所以一旦行差踏错,那就是万劫不复。
但是在和林更单独谈了几次之后,老刘发现林更似乎整治敏感性非常强,对于当下的情况以及未来局势发展都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性,而且所说的也有理有据,鞭辟入里,绝对不像是在信口开河,不由得开始重视起了林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