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绾想要抑制恩荫并非是一时兴起,主要是朝廷冗官问题实在太过严重,她那么拼命的给国库赚银子,又是蒸馏白酒,又是肥皂、羊毛,又是扩大海贸,但是国库还是空虚,最主要是的就是朝廷每年花出去的官费几乎占脸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她累死累活给国库赚钱,到头来钱都进了那群尸位素餐的官员口袋里,想想就心痛。
宋朝为了防止贪腐,实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但是赵祯他祖宗赵匡胤一早就将重文轻武的基调给定下来,说什么都要优待文人,宋代三品以上官员的俸禄是汉代的六倍,是清代的十倍。
虽说在某种程度上高薪确实能养廉,但是这一招在宋朝冗官严重的朝代实施不通。
宋朝的官员队伍极其庞大,景佑年间在朝官员总数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而在唐朝贞观年间,那么大的疆域,官员总数也才七千人。
即便如此,科举每年仍在扩招,在唐朝做官,需要考进全国前三十名,但是在宋朝想要做官,只要考进前五百名就行,每年朝廷为了照顾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专门办了一个“特招”政策,平均每年招收一百多人,待遇和普通进士一样。
或许有人问,科举招这么多的进士有什么用?哪里有这么多的岗位?
但是奇葩的宋朝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
如果增设岗位还解决不了问题,收容这么多进士,那就增设机构。
中央政府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枢密院掌兵,设三司掌管天下赋税。
至于地方上的机构更是五花八门,一开始全国省级机构有十五个路,最后陆续增加到二十六个,每一路分置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
路之下县有四五个官,但是其下管辖的吏、役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
可想而知,每年因为官员的俸禄就要吃垮财政,何谈军费、民生支出?
宋婠刚抛出一个钩子,只等着范仲淹来接。
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动力不足,以及君臣的不坚定,一则赵祯是迫于当时宋对西夏战争失利,又受到辽国的趁火打劫,君臣都开始感觉到外部的压力,迫不及待的想改变宋朝国内积贫积弱的国情。
但是庆历议和过后,宋朝和西夏还有辽国都达成暂时性相安无事的局面,外部威胁消失,内部又因改革派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频频动荡不安,一下子就把性格懦弱没有魄力的仁宗赵祯吓得开始退缩。
二则是赵祯的不坚定,范仲淹一干改革派的畏缩,不过改革一年时间,赵祯和范仲淹这对君臣就在反对派的挑拨之下生了嫌隙,君主畏惧臣子结党,再加上改革派的动作太过激进,将朝廷搅和的天翻地覆,新政在虎头蛇尾当中结束了。
须知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改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宋绾暂时将此事抛在了脑后,给春闱度进士分别做了安排。
状元可以留在京都做官,她咬着毛笔一想,将王安石安排到洛阳府作判官,想来以拗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