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人类设计的太空多点粒子对撞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提出来的。这么一看,一万公里周长的对撞机,就不显得那么大了。
也正是考虑到以后的升级需要,此对撞机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每一部分的加速器、对撞点、磁铁系统、探测器,全都实现模块化。
在设计方案中,此太空多点粒子对撞机采用重核聚变供电,冷却装置则采用压缩机压缩液氦的方式来使装置冷却到合适温度。
因为是在太空中,所以对撞机的粒子对撞点也不需要和加速器连接在一起,毕竟太空环境可比加速器里面的真空还要真空,完全可以让粒子流在宇宙真空中穿过。
当粒子流通过环形的加速器,则会被加速到10到100万亿电子伏特的能量水平,如此通过环形多次加速,可使粒子在对撞时产生强大能量。
按照此太空多点粒子对撞机的长度与人类掌握的强磁场、重核聚变能量综合计算,若是本项目完工,那么人类绝对有能力将粒子加速到万亿电子伏特能量,也就是10的18次方电子伏特。
虽然跟理论中窥探大统一理论的10的24次方电子伏特还差着N个“绝望”的层级,但至少也在路上了。
嗯,之所以能将离子束加速到如此强大的能量,其实也不光是超强磁场技术和重核聚变反应堆的功劳,要有太空多点粒子对撞机本身结构设计的功劳。
毕竟这玩意不同于地面“二维平面”,在太空中,只要对撞精度足够,那么人类就可使加速粒子的动能与反方向上同样大小粒子产生的动能抵消掉,只要对撞点足够多,那么对撞机的能量将会随着对撞点的数量增多而增加。
以人类目前的机械技术水平、超强磁场掌控技术以及能源等相关技术能力,能使对撞机达到的能量层次,也就只有那么大了。10的18次方,比地球时代最强对撞机高了5~6个能量层级。
目前也仅此而已了,由于需要布置观测粒子性质的仪器,人类没法把所有方向都做成对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