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杨士奇提议,还可以设置与考满制度结合的奖金,那就等于三年一个大红包,最优等的可以一次领到相当于三年俸禄。
就为了给优秀官员争取这点儿“蝇头小利”,太子爷和杨士奇的嘴皮子差点没磨破。除了少师姚广孝没表态,皇上、户部尚书夏元吉和一众阁臣都觉得太多了。
杨士奇就觉得心好累,以前塞音老仙给他9000多股龙门书局的股份,他没感觉。等到套现了好几十万,因为早就心里有数了,故而觉得理所应当。
跟大明这边一对比,老仙都大方到快成傻子的地步了。
但结果还算好,各级官员感激涕零,甭管够不够资格,天天上折子谢恩,快把皇上夸出朵花了。
另一方面,朱棣对闹事冲击学校、口岸者,也绝不姑息。在他的暗示之下,锦衣卫纪纲将一万多名人犯,按50元一个的价格,卖给塞国的劳改农场。
这笔近60万的收入,给锦衣卫留了5万做活动经费,其余全充入内帑。
朱棣突然觉得塞国就是个垃圾桶,什么破烂都要,最爽的是还可以换钱。
这边给了甜头,另一边就要举起棒子。朱棣是个有些逆反性格的人,被底下这么一闹,他反而坚定了推行塞学的决心,于是明发诏谕,往各布政司。
“儒学之道,本也,本固则邦宁。塞学之道,术也,不学无术,天下安得富强耶?”
“盖彼先民,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此等皆以其术而王天下,岂非圣贤欤?”
“儒学之格物,包涵百家,兼通道艺。我大明堂皇之帝国,何故不能容塞家格物之学?”
“杨学士谓朕曰:塞学工艺之精,根之于化学,及其成也,裁之于重学。其铢铢而校,寸寸而度,出门合辙,不爽毫厘,推行而尽利也,又要之于算学。朕以为然也。”
“着即令各布政司衙门,在州府设算学堂,选拔俊秀之士,庶能以修身立品之基,扩为富国强兵之策,蔚为国家有用之人才。钦此。”
朱棣也玩了点小花样,将塞学之格物与儒学之格物混为一谈,有以算学为排头兵,尽量消弭来自民间的反弹。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刘学勤的耳朵,他不禁哑然失笑,说道:“朱棣到底还是个英明的君主啊!”
作为帝国的皇帝,首先考虑的是稳固其统治,试问哪个皇帝不想把位子千秋万代传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