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大敦煌

王旭还能怎么办,受着吧,反正他们小两口早就习惯了,这二位都是那种自顾自根本不管别人的主,主打就是一个我自岿然不动。

别管人家多忙,反正小两口玩得挺开心就是了。

安排一辆汽车,一个司机,一名向导,开上一辆吉普,风尘仆仆地往莫高窟开去。

莫高窟在这个时代差不多是全封闭的,基本不开放旅游,当然那鬼地方也没什么人能过去就是了,不开放旅游,主要还是针对海外的散客,国内就没什么人去的。

真想去的,也基本上能找到方法,比如就像王旭这样,找个单位开个介绍信,也就能去考察了。

海外真来做研究的,倒也没啥问题,有一说一,小日子在研究敦煌方面还是出了不少的力的,不能一提小日子就都是骂。

小主,

九十年代还讲究中日友好呢,帝都有个中日友好医院,很长时间都是帝都顶级的医疗机构,所以,该有的合作,你不能因为他可能包藏祸心就一概地拒绝。

仔细判断得失,认真吸取教训,其实从整体上来说,和小日子的这段友好交往,华夏还是获得了不少好处的。

现在就有一个小日子赞助的研究所长期在敦煌从事研究、各种断代,恢复,保护工作也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华夏长期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小日子、丑国、袋鼠国都有研究机构与我方合作,从事保护工作,这也都是在历史上被记录下来的功绩。

甚至,敦煌电影城的建设,都有赖于小日子当时拍摄《敦煌》时的经费,这种国际合作,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华夏改革开放的过程。

王旭的到来并不会为敦煌带来什么变化,他只是来采风罢了,这里是从北魏到宋元时期都一直是交通要道,所以一直都会有各种洞窟被开凿,王旭也只能走马观花,在向导的指引下大致参观一下。

敦煌即便后世开放,也没有全面打开,绝大部分的洞窟都是不允许参观的,能看的多半都是用玻璃罩子有效保护好的那些。

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度非常地繁华,大量的东西方商旅在这里汇集,同样也汇集了大量各地文化,出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

比如,那会儿小孩子的作业本,和现代人上学的孩童几乎毫无二致,颇为有趣。

这就是华夏的厚重,历史的烟火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古城会合,传递,井然有序,生趣盎然。

即便惨败,即便颓唐,但却依旧坚定地延续着曾经的辉煌。

“敦煌的驼铃随风在飘零,那前世被敲醒……”王旭抱着吉他,轻轻地吟唱着一首《大敦煌》。在刀郎名满天下的曲库中,这首歌其实真的平平无奇,但却是王旭很早就喜欢的几首刀郎之一。

甚至这都是王旭这次敦煌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还记得前世,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去往大洋彼岸,独自开车在尤他洲荒凉的原野上,CD机里播放的却是家乡的声音。

刀郎的苍凉声音,就是那时候,深深地刻在了王旭的记忆之中,明明没有去过西北,也没有见过敦煌。

但却让王旭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华夏的故乡从来不是某个特定地方,甚至都不是某个具体的民族,那是深植于血脉灵魂之中的一种文化基因。

当《西海情歌》响起,更是莫名的引起了前世的共鸣,涕泗横流,泪眼婆娑,一个大男人,在丑国中部旷野中哭得痛不欲生。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也就是音乐的力量,丑国的音乐领先全球,但却始终无法打动王旭,《We are the world》,多好的名字,百名歌手合唱,歌也好听,为了和平,但却始终无法共鸣。

那不是你的,你的根不在那里。简简单单,一盘CD,就让前世的他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他想去看看敦煌,去看看西海,就那么简单,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