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的不说,就这扇风的动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不就是给生铁供氧嘛,铁料的氧化降炭过程就在如此笨拙、搞笑的举动下慢慢完成。
实际上,刚才的铁炉用草帽盖顶,利于空气流通,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专业人士,郭峰对“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含义,感受愈发深刻起来,人家燕朝人除了不懂理论,没有现代化装备之外,干的每一件事均如此靠谱,让他这个现代人都深感敬佩。
田铁壮看着郭峰专注思考的表情,心中暗暗自得,更加卖力地介绍起来。
随着沟通渐渐深入,郭峰的思路也活跃起来,拉着田铁壮来到炉旁,言称此种方法还有改进空间,其中熟铁仍依之前方法置入炉内,但生铁却不必整体放入炉内,可取一长条生铁板,用火钳夹住,探入炉内,待生铁板前半段烧红融化时,由工人在炉外操作将铁汁淋到熟铁板上即可。
这样操作起来,显然更加简便,而且还能有效控制生铁融入量,减少捶打次数,效率必然更高。
田铁壮听的入神,随即提出操作不便的问题,毕竟炉口太小,而且工人操作火钳,就不能离炉口太近,根本无法观察到炉内情况,如何能保证铁汁会淋到熟铁板上,更做不到精准控制。
郭峰笑着来到炉测,示意可在炉体侧面开一小孔,由一目力佳者实时观测,通过口令指挥炉前工人操作,无非是上下左右而已,加以分寸拿捏,定然可成。
当然啦,这样的思路并非郭峰突发奇想,本身也是“灌钢法”向前发展的必然之举,只是当下并未在广东流行开来,至于侧面开孔,则是郭峰临场发挥。
这回轮到田铁壮陷入沉思,黑胖的身子蹲在炉前,眼睛盯着炉口,心思都被郭峰的提议吸引住,无论此法是否可行,至少从思路上来看,完全能够说得通,只是自己却从未往这方面想过。
此时细细想来,其实也不用从侧面开孔,只要把炉口再略微开大,一人炉前操铁,一人下蹲,窥视炉内,相互配合,将铁汁准确地淋到熟铁板上并无难度,无非需多加练习而已。
只是此法也有缺陷,那就是在冶炼时不能封闭炉口,要想把温度提上来,对风箱鼓风的要求必然更高。
左思右想之间,田铁壮的表情变的痴迷起来,竟生出些许着魔迹象。
郭峰由着田铁壮蹲在那里思考,反正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理论推导上,真论起实践经验来,他也是个菜鸟,毕竟在现代社会,像这种落后工艺,早已淘汰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