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船务

南陈帝业 擅长装死 1661 字 14天前

光大二年(568年)。

九月十五。

建康西面,大江之上,三艘大舟正浮行江中。

其形制与后世北宋宣和年间,宋人自江南跨海出使高丽的客舟颇类。

其船,长十二丈(36米)、宽二丈五尺(7.5米),高三丈(9米),上竖三桅三帆,能以八面来风为航行之动力,更能载货两千石,乘数百人。

“毛公,造此大舟一艘,所需时日、财帛几何?”

舟上,陈伯宗拍了拍甲板当中的桅杆,听着那木料发出的沉闷声响,有些好奇地问道。

从侍于侧的工部尚书毛喜素知皇帝对钱粮数字之事最为上心,早有准备,从容道。

“禀陛下,造此大舟一艇,大略须费工时三十月,用粮帛折钱六十万。”

“此舟构筑,俱用福州大木,大木出山林中,质密而坚,最耐远航。若用会稽、广州等处木料,则资费或可省得五六万钱,而其质则稍差矣。”

陈伯宗没想到不同地方出产的木料也会影响舟船质量,便追问道。

“天下异地之木造舟船亦有差异乎?请毛公为朕说之。”

毛喜应道。

“是也,船工常与臣言,欲造良舟,福州之木最佳,岭南之木次之,江南之木又次之,而若以淮北、河北之木造舟船,则其质甚劣,赴远海则多为倾覆。”

“以臣度之,大抵我南国之木性湿,而北土之木性燥,故有此异。”

“此番陛下命造大舟,意欲由江南而直航平州,臣虑其海道凶险,故命工匠采福州之木为材料,惟欲取法其上也。”

陈伯宗听罢毛喜的解释,亦是有所感悟。南北气候相异,江南与北方降水悬殊,南北树木的性质,大抵确有不同。

这却也解答了他心中一桩疑惑,前世隋朝跨海东征高句丽,时常船只漂没,无功而返。

过去,他常以为问题出在北方的造船技术之上,如今看来,彼时杨坚杨广选择在山东就近造船,以致其所用木料不当,亦是因由之一。

陈伯宗又问道。

“毛公,现今舟上海师,操弄指南针可有心得,此舟隔舱有几?今冬可否试航平州?”

毛喜道。

“水密隔舱之术,失传已久,臣揽阅史籍,知晋末卢循麾下,已有能造隔舱之人,其所造之舟,有隔舱八,故时人称为八艚船。”

“然臣既受命造舟,遍寻江南,当世竟再无能通此技之人,幸而百工用命,今日所造之舟有隔舱九,已稍胜前代矣。”

“现今海师运指南针法,亦颇为娴熟。此时只需陛下一声令下,水工便可行船东探平州航道。”

陈伯宗听出毛喜言语之中,颇有表功之意,然现今大战方息,朝中文臣之位尚不宜轻动。

他便故作不察,只是点了点头,又跟着毛喜行到了船头甲板处。

在这里,他见到了船上的海师。

舟行海上,不似陆地,有山川河流为标识,故而极易迷失方位。

幸而汉晋以来,远洋商旅渐多,现今,靠观星辩位为舟船向导的海师职业,已在民间发展起来。

眼前的海师,大略五六十岁,皮肤黝黑,貌不惊人,惟有一双眼眸炯炯有神,令人望之颇觉不凡。

他名唤张阿四,乃是东南海贸行当之中,颇有名气的海师,据言其家中传有一门颇高明的观星定位之法。

此刻面对皇帝,他更是声言,只要有他指引,船队出海必能平安行抵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