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疫银,”杨主簿笑着解释:“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民之钱财,为民治疫。可惜百姓愚钝,不知大人良苦用心。但有四户商家,深明大义,愿捐资财给县里,以做防疫之用。”
“哦?”柳如海来了兴趣,两眼放光:“竟有如此良民。不知他们要捐多少银两?”
杨主簿伸出两根手指:“每户白银二百两。”
明初不比明中后期,白银远未到当时的泛滥,还是极硬通货。更别说桃源县只是小县,每户二百两,四户就是八百两,已是一笔巨款。
柳如海喜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哈哈大笑:“果然是良民、善民。”
他笑看着杨主簿:“县内有如此善民,杨主簿久居县里,也功不可没。”
杨主簿淡淡一笑,抱拳拱手,并不居功。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柳如海重新沉静下来:“善民善举,本县更不可寒了他们的心,杨主簿,”他看着杨主簿:“本官该赏些什么为好呢?”
“不如,开放一县盐钞,任其取用?”
盐钞,另一说法就是盐引,最早就是一个银元宝,上面刻着“盐引”的字样,后来拿着银子总归不方便,就变成了纸,大概跟银票似的。
每一县都能发放盐钞。商人交了钱,领了对应盐钞,便能去盐场取盐,再在盐钞对应的地方卖。
这是盐铁专营的一个重要环节。盐钞宝贵,到了明中后期和清朝,甚至出现倒卖盐钞的行当,和基于盐钞的金融。
明初还没有这么夸张。盐钞只存着他最初的作用,贩卖官盐的凭证。
一两银子,得一两盐钞,商人就只能从盐场取一两银子的盐。整个过程就相当于商人跟官府买盐,然后再倒卖给百姓。
这也是古代盐贵的一个原因。
杨主簿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去盐场随便装盐,愿装多少装多少。
柳如海闻听此言,不禁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冲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字,缕着胡须沉吟良久:“盐铁之政,乃朝廷之本,岂可擅动?”
杨主簿知道还有后文,并不慌乱。
果然,柳如海便又继续说:“只许他们半年时间,半年之后便收回。”
杨主簿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那幅“廉”字,便不再说什么:“好,那在下这就向他们传达柳大人的仁德,想必他们会极为感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着便要离去,柳如海回过头来,喊一声:“慢!”
杨主簿连忙站住,等着柳大人问什么。
柳大人问:“这四户人家所捐资财,何时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