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这个说法让他感到意外,尼亚·瓦尔格雷一时没有说话。
“哈哈哈哈。首席,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惊讶的。”中提琴首席诺伊尔笑着说道。
“诺伊尔。”尼亚·瓦尔格雷叫了一声。
“因为莫扎特的曲子听得很多嘛。”诺伊尔说道。
“在这里,没怎么听过莫扎特曲子的人能有几个啊,小家伙。过来一起看看乐谱吧。”诺伊尔招呼我过去,我发现大家都在分享各自对曲子的理解。
遵循威廉·富尔特文格勒的解读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但像这样先进行讨论然后再提出意见,是柏林爱乐乐团长久以来的传统。在既定的事情上,会完全听从常任指挥的安排,但在那之前,可以自由地交流沟通。我想这也是因为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才能够做到这样吧。
“所以关于这部分,我想向首席提出建议。”有人说道。
“如果加入更多的长笛,旋律会更突出吧。”
“是吗?但最近我觉得不应该过度强调旋律,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那上面了。”
“如果进行协调的话,应该没问题吧,会有效果吗?”
“肯定会更有感染力吧?”
乐器数量增加一倍,并不意味着声音就会大一倍。小提琴或者大提琴这样的弦乐器演奏者,通常是两人共用一份乐谱。这是因为演奏过程中没有停顿,通常需要在演奏时传递乐谱。所以两人一组,一个人持续演奏,一个人负责翻页,共享乐谱架。一般是内侧的演奏者负责翻页,靠近观众的演奏者持续演奏。从演奏的乐器数量来看,就好像有一半的乐器停止了演奏,但实际上人们并不会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异,所以少一把乐器或者多一把乐器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实际影响。要想让十个人演奏的声音增大一倍,大概需要一百个人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算多了一把长笛,观众也感觉不到吧。就像我们现在,也很难判断多了一把乐器声音会大多少。”
虽然耳朵好的人能够听出细微的演奏速度差异、音色差异等,但很难准确感知声音的大小。
“嗯。”有人应道。
“长笛本身传播性就不错,应该没问题的。”
“看吧。我就说贝贝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不是。这是关于效果的问题。贝贝,你也同意强调旋律这个观点吗?”
“我也觉得观众更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音乐。”我说道。
“看吧。问题还是存在的。如果增加乐器不是办法,那就得找其他办法了。”
大家又提高了音量,争论起来。我知道这场争论都是为了能让演奏更加完美,所以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听着。一方提出方法,另一方就会反驳,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新的意见出现。这就是柏林爱乐乐团成为世界顶尖的原因吧。
过了一会儿。
“这是怎么……”
“嗯……”
“我想听听看。”
大家围绕着长笛争论不休,最后连威廉·富尔特文格勒也参与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