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在西晋太康年间,洛阳有一位名叫左思的文学家,他的故事成就了“洛阳纸贵”这一着名成语.

左思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但他小时候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有些平庸. 他曾学习书法、琴艺等,然而都没有学成. 左思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也不善言辞,连他的父亲都对他不抱什么希望,经常在朋友面前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还说左思的学习和才能远不如自己小时候.

左思听到父亲的这些话后,心里非常难过,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刻苦学习,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此,左思开始发愤图强,日夜苦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写作上.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展现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也为他日后创作更伟大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然而,左思并不满足于此,他有更大的抱负和更高的文学追求,那就是撰写《三都赋》 。为了写好这篇赋,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先是四处收集资料,查阅了无数的典籍文献,还亲自走访了许多地方,以获取关于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的历史、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回到家后,左思便闭门谢客,潜心研究,精心构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三都赋》的创作上. 在那段时间里,他的家里堆满了各种资料,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都放着笔和纸,只要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好句子,就会立刻记录下来,生怕灵感稍纵即逝.

就这样,左思耗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文学巨着《三都赋》. 这篇赋文构思巧妙,文笔精当,从多个角度对三国时期的三个都城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全文长达一万多字,对每个都城的描写都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堪称千古名篇.

然而,《三都赋》刚刚问世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为左思在当时名不见经传,很多人并不相信他能写出什么了不起的作品. 当时的着名文学家陆机还曾嘲笑左思,说他也想写《三都赋》简直是自不量力,甚至扬言如果左思写得不好,就只能用它来封酒坛子.

左思并没有因为这些质疑和嘲笑而灰心丧气,他坚信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 于是,他带着《三都赋》前去拜见当时着名的文学家张华. 张华读完《三都赋》后,不禁被其精彩的内容和华丽的辞藻所吸引,对左思的才华赞不绝口,并将《三都赋》推荐给了皇甫谧. 皇甫谧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读完后同样大为赞赏,亲自为《三都赋》写了序言.

在张华和皇甫谧的大力推荐下,《三都赋》的价值终于被人们发现,一下子在洛阳城引起了轰动. 文人雅士们争相传阅抄写,都对这篇赋文赞不绝口,认为它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人们要想阅读《三都赋》,只能通过手工抄写的方式. 而抄写的人太多了,以至于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竟然比原来贵了三倍,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罕见现象.

就连之前嘲笑左思的陆机,在读完《三都赋》后,也不得不从心里叹服,自认为无论怎么写都不可能超过左思,于是放弃了自己写《三都赋》的念头. 左思也凭借这篇《三都赋》一夜成名,从此再也没人敢看不起他,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确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人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以至于风行一时,使得纸张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涨. 它不仅体现了优秀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