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场考题只有一题,是一篇八股文的截搭题。
“生而知之者,或生而知之。”
看着两个短句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分别语出《论语.季氏》和《中庸》。
“生而知之者”语出《论语.季氏》,全文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在这里把人的资质或者聪慧分为三等,上中下三等。
其中“生而知之者”是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这句核心为天赋和先天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句“或生而知之”语出《中庸.第二十章》,意思和“生而知之者”几乎相同。
都是困知勉行、学知利行。
要说不同的那就是前者关注人的天赋和后天修养,后者强调行为、态度和苦学。
越是这种看似几乎相同的论题,越是让人不好回答,谁知道考官或者阅卷人想看的论“先天聪明”还是论“后天学习态度”。
这要是和考官的想法背离,破题跑偏破错题,那后面你论得再好那也是抛媚眼给瞎子看---白费功夫。
谢知县谢大人再次注意到堂下稚子时,只见他一手托腮一手捻着桌案上的草纸一角做思考状。
谢润心里不禁在想,这个来自古安镇的学生真是怪哉。
之前八股文写得是相当出色,上一场的算数题他几乎是阅卷便写出答案,想来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
至于会不会是被他提前知道试题而早早算出答案?
谢润可以用自己的官职生涯来确保,他没有那样的机会,因为这三题是他在开考前亲自所写,写好后直接拿到考场。
除非他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不然不可能知道自己想出什么题。
既然他这般聪慧,眼下这题明明很简单,他怎么反而需要思考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