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信我的

主要原因就是,那几个工种太有专业性!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灯光!

整个影视圈,除了第四代导演追求纪实,对自然光很偏执之外,第三代也好,第五代也罢,他们的理念和镜头语言,都非常依赖灯光设计——主要是利用光线的变化和对比进行构图,丰富色彩表达,借此形成独特的镜头寓意。

所以灯光玩的其实不是单纯的光,还有光影的对比,色彩的调和。

光线以什么样的亮度、色域、角度进行照射,如何对不同的色彩做出区分,统一调和。

这些专业知识,其实大部分导演是不具备的,他可能只是有一个直觉性的想法,具体只有灯光师“量身定做”新的灯光系统能实现。

而这一过程,就给了灯光师可操作的余地,他们有些会联络专业的供应商提出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要求,这期间的费用剧组得承担吧?定制服务没有固定的价格,还不是供应商和灯光师怎么报价怎么算?

如果灯光师动手能力再强一些,直接提供一套系统,那他赚得更多——举个例子,用简单的激光笔改造成的激光指示器,他敢要十多倍的价格,你没有专业知识,你都察觉不到!

道具上面的水分就更大了。

首先是材料,现代社会,可供制造道具的材料类型太多了,型号五花八门,价格也同样五花八门。

如果不是行内人,先不提能不能弄清楚应用了什么材料,单只是材料成本你都搞不明白。

这还是最基础的,有些时候材料怎么样,好歹有个大致的判断,但在道具制造环节,非专业人士就只能懵圈了。

最典型的——开模费!

按照行规,这是商家帮客户定制道具能够收取的合理费用,是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材料、加工、试模等等加在一起的费用。

价格跨度非常大,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不是内行人,人家商家和道具师一勾结,哪怕拿出所谓的清单,你都看不懂,更别提估算实际成本。

按照郑教授吩咐,王虹卫在台下急得头皮发麻,像他这样非美术系的非专业人士,是真的第一次听说,灯光、道具居然有如此巨大的捞钱空间。

连他这样实际参与过剧组工作的人都如此,可以想见,那些连剧组都没进过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人群之中,和张恒、何琳等同学呆在一起的颜丹辰,望向林麦冬的目光逐渐变成崇拜。

而且她还不是个例。

在她身边,甚至更远地方,几乎所有看向林麦冬的眼神,都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