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村里,房子都是土坯房,也有茅草房,但是不多,大部分都是土坯房。
土墙就是把四个木头桩子分别埋进地里,呈长方形,宽约一米半左右,四个桩子的两头用木头板子堵上,再用六个长几米的木头打横,用绳子固定在桩子上,就可以往里填土,然后人上去把土踩实,最后再用木制的大榔头使劲锤,这样的墙体才能结实,轻易不会塌陷。
打完再继续埋桩子,衔接到第一堵墙的一头,就这样反复,直到围成四面墙体。
然后就可以砌火炕了,顺便等墙体干,干了就可以上梁了。
屋内的火炕搭的也很简单。
用窄窄的木板做成一个长方形的模子,把搅拌好的泥放进去抹平,等模具里的泥巴成型了,就把模具脱下来,继续做下一块。
那些潮湿的土砖就放在太阳底下来回翻面的晒干,成品就用来做炕面。
搭完火炕间隔几天就能上房梁。
把笔直的杨木搭在墙体的最顶部,每隔多远放一根,最少也要十根起步,然后房顶铺上用麦秆或是白茅草或是稻杆编织成的大垫子搭在房梁上,有条件就铺上一层塑料布,然后上面再压上厚厚的一层泥土,踩实,再压垫子,再踩实。这样会预防塑料布坏了漏雨。
至于门窗更简单,都是自己用木头打的。
窗户纸是用类似亚麻做成的,买回来后用鸡毛翎在窗户布上刷上一层豆油,然后反复揉搓,这样的窗户纸会很耐用,几年都不会破,而且下雨天雨水也不会渗透进来。
就这样,忙忙叨叨过了十天左右,房子彻底落成了。
这几天来帮忙的人很多,白菜就负责每天供大家伙的午饭。
玉米面饽饽,大泥盆装的白菜豆腐汤,还有少量的五花肉炖土豆。
就这,每天都是吃的干干净净。
..
房子晒好了,也能住人了,俩人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家了。
李季林在生产队借了一辆驴车,车上拉着他俩结婚时打的衣柜和炕柜,还有两人的衣服被褥,锅碗瓢盆等一些零碎的东西。
新房的前面院子留了很大的地方,坐北朝南,横着有三间房,外加一间仓房。
新房有两米高左右,进屋左侧是灶台,再往左一拐就是一个屋,右转就是她们两口子睡得大屋。
房子后面衔接了一个小仓房,里面可以放些杂物。
村民们七手八脚的帮忙把柜子抬进屋,又热心的帮忙摆好后才走。
白菜看着屋里虽然空荡荡的,但也是自己的家啊,以后慢慢置办就是了。
搬了新家后,白菜在自家水缸里放了几个健体丸,这样能慢慢滋养他的身体,来年他就能跟个正常人一样了。
...
房子盖好了,也到秋收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