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十一年冬月初二,旌旗蔽空,满天飞雪,在平定了叛乱兵变的第四天,皇帝终于率军回京,凯旋入宫。
皇帝在宣政殿敲打了一番群臣,有不少大臣纷纷启奏此事与自己无关,反倒是皇长子齐襄,是他欲图联合刘寿、陈怀瑾谋反,逼死太后,弑父自立。
齐襄此时十二岁,既无爵位,也无官职,不在殿内,自然也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他此刻还苦苦同两位母亲守在勤政殿门前,等待陛下下朝,自己才好向他“请罪。”
皇帝在上听了个遍,原本他也不信一个十二岁的幼子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可听着听着,他也渐渐地到了不对劲。
纵然不是齐襄主导此事,但太后等人真若得手,第一个受益的依旧是他,假使他日后登基为帝,哪里还会想到那被人刺杀、尸骨未寒的父皇?
太后成功,他能心安理得地坐上皇位;太后失败,他还能心安理得地自称提线木偶,继续做富贵安逸的孝子贤孙吗?
臣子两边下注,他尚不能忍受,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若真是忠君忠父之人,从一开始就不该接受这一切。
帝王的猜忌一旦埋下,就永远也无法解开。
其余留守京城的大臣也纷纷上言称敬武太后在世时就力主皇长子为储君,刘寿更是直接在政事堂杀害直言反抗的大臣,此事群臣皆有见证,抵赖不得。
齐越反问,既如此,众卿有何打算?
虎毒尚不食子,若真要下令处置齐襄,他内心还是犹豫煎熬的。
何况他清楚,群臣之所以要这般将自己的儿子推出去,还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一个个大义直言,也未见得当时反对太后一分。
群臣此时反倒支支吾吾起来了,他们本以为皇帝或多或少会有怒气,可眼前的陛下语气平静,面若冷峻,冕冠之下的垂旒遮住了他幽暗难辨的双眸。
有些臣子大胆开口,建议皇帝将皇长子废为庶人、幽禁终身,更有甚至要求赐死齐襄,齐越听了只是沉默,暂不表态。
过了许久,临近正午时分,宣政殿才结束散朝,齐越回到勤政殿,却看到一大堆人守在此处。
原先最开始是卫又安带着襄儿与李舒窈来向皇帝“请罪”;其次齐微称有关太后之事要向陛下禀报,舜华也便陪着她来此等候;最后就是才刚刚回宫的曹蘅听说了这一切,不放心几个孩子,便匆匆赶了过来。
皇帝见几人皆是一袭素衣孝服,心中便多了几分烦闷,不出意外,几人或是为太后求情,或是为自己求情。
成王败寇,他不懂还有什么好辩解的。
“进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