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其内涵,方可感之《红楼梦》博大精深之处,不仅有爱情小说的恩怨情仇,更有人情世故与宗法制度相融下命运浮沉的现实拷问,藏有雪芹先生血与泪的控诉,可当历史小说深度反思总结呢。
再如第五回宁国府上房内间挂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见后,就不愿在那里午睡了。为啥?很显然,"对联"很世故,表达的意思不对宝玉的胃口。
可见此联用意之深。既烘托宁国府庸俗的处世哲学,又反映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崇尚自由随心所欲的个性。
即便上房内间布置得"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贾宝玉也"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道:出去,出去。"起承转合间为其"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埋下伏笔。
挂在此处的这幅对联也就太重要了。若不以为然忽略它,或者不明白这幅对联的意思。能洞察红楼男主的鲜明特质,进而明白"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的寓意吗?
显然不能。
其次,《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多隐喻红楼人物的命运,预示人生走向,或者说是最终的生命归宿。
这类诗词歌赋很多,占比也很突出,实属《红楼梦》特色亮点之所在。若没有这些隐喻暗示的诗词歌赋,就很难感知红楼人物极其鲜明的个性,也就无从了解何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一价值取向了。
小主,
略举三例即可感之。
如最经典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宝黛合一,就二十个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如果不了解乐羊子妻停机劝夫求学的故事,能懂"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就不明白作者何以"可叹"了。
如果不了解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絮"经典,
如果不了解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絮"经典,能懂表面尖酸刻薄实则才华横溢的林黛玉?也就不明白作者何以"堪怜"了。
饶是如此,雪芹先生仍担心读者对"金陵十二钗"理解不透,又赋能加持"金陵十二钗"图画、仙曲,形成磅礴浓厚的《红楼梦》诗词文化氛围,方便读者推断她们的个性、品行、教养和必然的命运走向。
"玉带林中挂"的林黛玉十七岁时爱而不得泪尽而逝,"金簪一雪里埋"的薛宝钗尽管实现了"金玉良缘",却独守空闺,眼睁睁看着贾宝玉离家出走,只能困守败落的贾府。
怎不是苦命的"终身悟"?当然"可叹"与"堪怜"了!
又如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道尽她的苦命,最终凄惨结束短暂的一生。
这位代理荣国府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的名门闺秀,有才干有气魄,其"杀伐决断"不亚优秀男儿,只可惜生不逢时"偏从未世来",最终"力绌失人心",落了个被休弃的悲催下场。
还有贾宝玉为晴雯被逐出大观园悲惨去世鸣不平,哀痛之下所作的《芙蓉女儿诔》。
文中"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及"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等点评与哀悼之语,深切表达了贾宝玉痛惜红楼女儿的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