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于谦何以听任"夺门之变"发生?甘愿被明英宗处死?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便诬告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怀不满,意欲与朝廷作对。于谦由此被下狱问罪,幸得河南、山西两地的百姓深感其大恩,为之请命申冤,又得同僚和周王、晋王等藩王的作证力保,于谦才得出狱,降为大理寺少卿,后转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统兵大举来犯,王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遇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这就是大明历史上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大明一下转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幸得之前于谦没有随驾,被留下来主持兵部工作。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力排朝廷南迁等建议,固守京城,拥立朱祁玉为景泰帝,发起了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终于抗住了也先大军的进攻。也先在发还明英宗回朝后,撤兵远去。

大明迎来宝贵的安宁时期,由此,为官清廉人到中年的于谦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景泰帝明代宗整肃朝纲,铲除了王振余党,实现了一系列由乱而治的"中兴"举措,使大明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小主,

谁知,还朝的明英宗被代宗皇帝幽禁于南宫后,在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享、左副都御使徐有贞、司礼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发动"奇门之变"成功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当即将于谦逮捕入狱,五天后旋即处死。

四、年近花甲的于谦为什么被迅速处死?

明英宗复位后,之所以要迅速处死于谦,除了于谦"不得不死",因他死后,明代宗才没有翻盘的希望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于谦让明英宗在叹息之余深深嫉恨。

因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成了阶下囚之后,自然希望北京的大明朝廷早日把他解救回来。

谁知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只忠于国家的主张,以"大义"取得临时执掌朝政的孙太后支持下,马上拥立他的弟弟朱祁玉为明代宗,改他为太上皇。还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主战想法后,得任兵部尚书,随即动员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为主的二十二万人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

他这个太上皇似乎已可有可无,完全置其生命于不顾。

也先见明英宗已无利用价值,颇有玄机地将其遣送回朝。此时的明代宗显然不愿意待见他,当即打入南宫监禁,失去了自由。

更可气的是,原本答应将他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的明代宗,后违背承诺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一举措让明英宗仇恨不已,便把明代宗给予他的种种屈辱都算在于谦身上,认为是于谦帮助明代宗所致:不仅欺负了他,还算计他的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将于谦处死,才解心头之恨。

另外,帮助明英宗复位的石享、徐有贞等奸佞都害怕于谦,对于谦严重不满,恨意也很深,都希望快速处死于谦后好握稳权柄。

代表武官集团的大将石享原本是于谦推荐的人才,只因于谦为官清廉,不满意石享以仅图报恩而"唯亲"地荐用其不堪大用的儿子,石享由此被于谦斥责后便暗生怨恨。

徐有贞与于谦早有仇怨。因"北京保卫战"前,徐有贞是力主"南迁"的首要分子,被于谦厉声阻止后从此而心生间隙。

至于太监曹吉祥,其欺压良善的所作所为,于谦原本看不惯,早就不是同路人。

五、兵部尚书于谦何以甘愿赴死?

于谦在明英宗发动"奇门之变"时,其实是有机会镇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