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嘛还专门回来一趟?打个电报就行了,浪费那车费干啥。”老人家总是这么节俭,算得到位。
“婆,是好事情。我给村里谋了个挣饭吃的活,得回来才能说的清楚。”李文笑呵呵的解释道。
傍晚下工后,李文把手工艺品的事和李德佑两兄弟说了下,两人也很兴奋。
绑笤帚,编东西他们这些农民就没有几家不会的。
尤其是笤帚,三星村基本家家都会绑。每年村里收完高粱,分下的高粱秸秆全被社员分了绑成笤帚,然后换一些生活用品。
以前在大集上可以卖,现在投机倒把抓的严了,不能随意买卖了。虽然去大集也能卖,不过要开自产自销证明,农民都怕事,基本都卖给了供销社。
李德佑两兄弟也是绑笤帚的一把好手,两兄弟每次放工回家还能绑两把笤帚,下雨天更是能绑十一二把。
和父亲说着说着,李文就想起了前世自己小的时候。
前世小时候村里十户有五六户都在绑笤帚,剩下的要么是懒汉,要么出去打工了。
前世李文的爷爷,那真是没日没夜的绑笤帚。村里高粱杆不够了,就叫拖拉机去山里收。
李文还听老爷子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那时候绑笤帚没秸秆了就拉着板车,一路上百公里要着饭去深山里买高粱杆。
【那时候不叫买,叫搞。】
老爷子说,村里很多人家的砖瓦房都是通过绑笤帚挣来的。
确实,那时候的笤帚是真值钱,也耐用。
前世小时候老爷子经常带着李文去县城卖笤帚,后座驮着几十把笤帚,大梁坐着李文。
应该是九十年代吧!那时候李李文才五六岁,跟着老爷子走街串巷卖笤帚,大的笤帚一把六块,小的两块,一块五。
卖完笤帚,老爷子就带着李文去车站旁的豆腐脑摊位吃两碗五毛钱的豆腐。
那滋味,李文想想就美。即使现在他重生了也忘不了,吃完还要用馒头擦碗的。
零几年一把大笤帚最高卖到了二十多块,那真是挣钱啊!不过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随着工业的发展,单元楼的普及,传统的院子越来越少,手工笤帚逐渐被工业塑料扫把所取代,而且还便宜。
前世李文回村已经看不见绑笤帚的了,听家里老爷子说村里只有一两家坚持在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