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为了更加巧妙地掩盖布下的陷阱,张嘎和他的战友们会特意从田间地头搜集几块干燥的牛羊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雷的伪装层上,再模仿自然散落的模样,确保每一块都恰到好处,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它们本就属于这条静谧的乡间小道,等待着不速之客的“光临”。这样的布局,即便是最狡猾的敌人,也难以察觉其中暗藏的杀机。
1942年那个秋风萧瑟的十月,白洋淀畔的朱村村前,年轻的张嘎正弯腰弓背,一丝不苟地安置着地雷。他挖出的每一个土坑都精确到分毫,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木棍的横置、木板的铺设、小钉子的固定、引线的紧绷,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勇气。特别是在最后的伪装阶段,他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用擀面杖细细地将干土碾成细腻的粉末,轻轻撒在地雷之上,随后挥舞着扇子,让风带走多余的痕迹,直至那片土地与周围毫无二致,连最细微的色差也消失无踪。而后,他脱下鞋子,轻轻地踏在浮土上,留下两行自然的脚印,为这精心设计的陷阱添上了最后一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乡下,这些细节至关重要。”多年后,已至耄耋之年的张嘎,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用他那略显颤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击,模拟着当年模拟家畜脚印的情景。“毛驴和牛的脚印,得用拳头反过来,模仿它们那厚重的步伐;而狗爪和羊蹄,就简单多了,两根手指轻轻一划,便栩栩如生。”他的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朱村,这个位于冀中平原白洋淀边陲的小村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日军南下补给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村民们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成立了武装革命委员会和敌后游击队,誓死保卫家园,抵御日伪军的侵扰。
“那时候的我,虽然瘦得皮包骨头,但心里却充满了力量。”张嘎抚摸着下巴上斑白的胡须,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坚毅。“从村长到区代表,再到区杂货股股长,每一个身份都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抗日的道路上,与那些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保卫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在大约1940年的那个动荡年代,地雷战作为一种有效的游击战术,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悄然兴起,为抵御日寇的侵略增添了一道无形的防线。在这些村落之中,一种名为“踏板雷”的简易装置成为了村民们和游击队手中的秘密武器。这种地雷设计巧妙,一旦有敌人踏足其上,便会自动触发,爆发出巨大的威力。由于日本侵略军扫荡时往往沿着村民日常行走的道路推进,因此,游击队精心策划,将踏板雷巧妙布置于村道两侧,静待敌军的到来。
然而,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也在此刻显现无遗。有时,因情报的偏差或传递的不及时,这些原本旨在打击敌人的地雷,却不幸误伤了无辜——路过的牛羊,甚至是毫不知情的村民。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游击队在布下踏板雷后,不得不安排专人值守,一旦发现村民或友军接近,便立即绕道引导他们而行,确保安全。
时间流转至1940年的一个春日午后,阳光明媚却暗藏危机。一支由十余名日伪军及两名日本兵组成的小队,悄无声息地侵入了白洋淀畔的朱村。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名日伪军的脚步即将踏入那致命的踏板雷。千钧一发之际,守雷人张嘎被狡猾的敌人察觉,他不得不放弃隐蔽,沿着村道旁的田野狂奔,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日军。
张嘎深知,一旦被俘,后果不堪设想。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年轻力壮的优势,与追赶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尤其是那名跑在最前面的日本兵,似乎对活捉张嘎抱有极大的兴趣,不惜体力地紧追不舍。张嘎在奔逃中,逐渐感到体力透支,但求生的本能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双方距离不断缩短,几乎能听见彼此喘息声的关键时刻,张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猛然转身,从腰间抽出驳壳枪,迅速向后一甩,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瞬间的判断,扣动了扳机。枪声响起,那名日本兵应声倒地,额头正中赫然可见一个触目惊心的弹孔。张嘎趁机捡起敌人遗落的三八大盖步枪,但来不及细看便继续奔跑,因为远处敌人的枪声已经再次响起,提醒他危险并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