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战术解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是一次危机四伏的遭遇战,我们的行踪不幸被奸细泄露,敌人迅速布下了天罗地网,将我们紧紧包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撤退之路被切断,而利用地道逃脱也已来不及准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嘎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与应变能力。

他迅速集合了班上的十几名战士,大家齐心协力,挤进了一间看似普通的农舍之中,静待时机。屋内空气凝重,每个人的心跳都仿佛与这战场的节奏共鸣。不久,门外传来了敌人沉重的脚步声,紧接着,是日寇那刺耳的吆喝声,以及门帘被粗暴掀起的声响。

就在这一刹那,张嘎与战士们如同离弦之箭,猛然冲出隐蔽的角落。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手中的刺刀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几乎在同一时间,几把锋利的刺刀如闪电般刺向了闯入的日本鬼子。战斗迅速而残酷,片刻之间,敌人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迅速而细致地清理了现场,将敌人的尸体悄无声息地拖至屋后,挖掘土坑掩埋,尽量不留下任何痕迹。然而,他们并未急于撤离,因为深知自己正身处敌占区的腹地,稍有不慎便会暴露整个村庄的安全。因此,他们选择了隐忍与等待,继续潜伏于暗处,密切关注着敌人的动向。

直到夜幕降临,敌人的搜捕逐渐放松,最终撤离了这个区域,张嘎和他的战士们才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转移。

“接下来,要谈及的便是我们常言的‘打冷枪’战术,这是一项既考验勇气又充满智慧的任务。我,张嘎,已亲身参与多次此类行动,每一次都心怀坚定,手起枪落,让不少日寇丧命于无声之中。小日本鬼子狡猾异常,他们的据点构筑得如同铜墙铁壁,不仅深挖壕沟、铺设公路,还严格规定部队驻地与炮楼周边两百米内不得种植任何作物,以防被用作隐蔽。然而,在冀中平原那金黄色的秋天,当青纱帐——那片由高粱、玉米等作物形成的天然屏障悄然升起时,便成了我们反击的绝佳时机。

我们利用这天然的掩护,潜伏于青纱帐深处,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接近那些炮楼,将目标锁定在站岗放哨、毫无防备的鬼子身上。夜幕是我们的盟友,我们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出动,徒步穿越三、四十里的距离,于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抵达。在距离炮楼恰好两百米的界限外,我们迅速而精准地架设好武器,等待那一刻的到来。一旦目标进入射程,枪声骤响,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一个敌人后,我们立即收拾行装,像风一样迅速撤离现场,不给敌人留下丝毫追踪的线索。

为了确保安全,防止敌人恼羞成怒后的疯狂报复,我们精心规划撤退路线,采取迂回战术。先在南边村庄完成突袭,随后向东疾行,再巧妙转向北方,如此几番大转弯,让追踪者摸不着头脑。直至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才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返回驻地,继续为下一个战斗做准备。

“另外,还有一项战术,我们称之为‘套白狼,打杆子’。张嘎详细解释道,这‘打杆子’的精髓,在于巧妙地利用大村庄赶集时的热闹与纷扰。那时,集市上人潮涌动,而驻扎在不远处炮楼里的鬼子兵,往往因为自恃环境熟悉且民众畏惧,便轻装上阵,不带沉重的枪械,仅携带着锋利的刺刀,在集市上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每当这些鬼子兵踏入集市,张嘎和他的伙伴们便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精心伪装,脸上涂抹着泥土与草木灰,手中则暗藏手榴弹,表面上装扮成寻常打柴归来的老乡,肩扛扁担,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