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缓缓转动着眼珠,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荀爽的事,颖川荀氏低调了很多。
族中子弟都很有才学,却没有用武之地。
他们真正发家,还要等到朝廷解除党禁。
荀彧和荀攸叔侄带着曹操的着作,返回了颖川,一时间轰动郡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宦官当政,天下民不聊生,各地反叛不断。
动荡中也伴随着思想的萌生,这是对动乱的总结。
一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历史上三国混战后,也掀起了“魏晋玄学”。
这是和“宋明理学”比肩的思潮。
刘宏登基以后,地方的蛮夷反叛多达十余次。
很多都是地方官府的欺压,导致底层的反抗。
曹操的“华夏民族论”应运而生,为解决动乱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当然。
真正平定动乱,还需要倚靠大汉精锐兵卒。
但理论的依据,同样重要。
荀爽收到侄儿的书信后,第一次接触到了“民族论”,惊为天人。
他甚至给出了评价:
“曹操英才卓越,功盖千秋。”
曹操成为了士林谈论的焦点,愈演愈烈。
荀爽坐不住了,暗中潜回颖川荀氏。
沿途的地方官,即使发现了他的踪迹,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着名的党人张俭出逃时,孑然一身。
他跑到哪里,都到当地豪绅家中住宿。
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敬重他的名气和品行的。
即使会家破人亡,仍然愿意收容他。
张俭投靠自己的好友孔褒,结果孔褒不在家。
孔褒的弟弟孔融做主收留了他。
“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
后来事情泄露,郡守、县令都为张俭隐瞒,继续保护他出逃。
孔融和孔褒被逮捕入狱,一门争相赴死。
孔融:“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孔母:“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可想而知党人在读书人中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