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晋国立国初期的封王赐爵并没削弱中央职权。全国仍然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
司马炎延续了前朝的推恩制度,王公贵族的封地不断裂土降爵,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小。
为了掌控管理国家,司马炎设计了诸侯王出镇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安排诸侯王(公、侯)担任地方首脑或军区司令。
地方首脑叫都督,军区司令叫某方位大将军。
正是这一制度,为今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裴秀搭好框架,把皇帝交来的名字,按自己的理解填充一下。然后交给皇帝去圈勾批改。
没过几天,对异姓功臣的册封诏书颁布。
洛阳城里,很快就洋溢在一片歌功颂德的海洋里。
过了一段时间,诸侯王出镇四方的诏令也下达到相关部门。
安平王司马孚,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即全军总司令;
东莞王司马伷为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
汝阴王司马骏为安东大将军,持节都督豫章诸军事;
下邳王司马晃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
陇西王司马泰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后来,又陆续放诸侯王出镇各地。
这些诸侯王有尊贵出身、高级爵位、重号将军加持在身,有的还手持皇帝信符。
他们手握都督主帅实权,控制一州或几州军政事务,手下指挥几万、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军队,逐渐坐大。
几十个诸侯王互相攀比、拉帮结派,形成某些团伙,加上皇帝司马炎本身弱势,渐渐地,晋国出现十几个皇帝也不易撼动的藩王。
化石级前辈司马孚在世,他们还有所忌惮。司马炎在位,他们要给点面子。
所以,晋国立国之初的十几年里,各藩王为了壮大实力,不约而同地在辖区范围内,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垦荒种粮的政策。同时他们约束官僚、军队,不许滋事扰民。
皇帝司马炎年号太康,这段时期堪称太康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