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小麦长得再好,亩产量也就两百多斤撑死了。南泥湾这里的麦田,第一年垦荒小麦就有四百多到六百斤的亩产量,这低产量的也超过了此时小麦单亩最高产量的两倍,高产田硬是当地最高产量的两倍半。
当地人这还是不知道,如果化肥能跟上的话,产量还能翻一番。
但是平均亩产五百斤,这在明末的人看来,已经近乎是奇迹乃至是天降瑞祥了。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不就把一株南洋产的双穗稻当做天佑大明的瑞祥来着。
如果南泥湾这里只是荒地,肯定没人眼热,不过现在南泥湾这里已经是上好的水田,甚至是亩产超过当地两倍的高产瑞祥水田,那眼热又有实力的自然就看不下去了。
当然法律手续还是要走一下的,就在十月初,一伙几十人拿着长棍的家丁簇拥着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来到了南泥湾,声称这里是马老爷的土地,你们这群流民在这里耕种,是要交租子的,马老爷要按照一亩地三百五十斤小麦的数量收租。
这群人还拿着马老爷家买通县衙书办搞来的崭新的地契,一看就是墨迹未干的那种新出炉货色。
生化兵可不会惯着这群人,按照防卫命令,生化兵们拿出双管猎枪,将拿着地契和棍棒的马家家丁、管家全部击毙,然后拉到沟里填埋。
当地流民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不过马老爷能搞定官府,怎么可能吃这么一个闷亏,何况那管家也是马老爷的小舅子。
就算不说为了给小舅子报仇,十几万亩水田的诱惑,就足够马老爷动官方力量了。
索要无果并且损失了几十人后,马老爷也知道,这群在南泥湾垦荒的流民不是那么好说话的,这一次,马老爷家当游击的大儿子马超,带了三千多官兵,以剿匪的名义开赴南泥湾。
马大少爷带来剿匪的这三千多官兵里面,只有五百多人是真正有战斗力的,他们的真实身份,是马家的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