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故去的时代

蒋国春:“没错,文物放在城市里面,也只是给知识分子用来观摩,看着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个所以然,咱们带着他们下乡,要把这些知识带给农民和工人。”

孙健业挠了挠头:“我不懂,师父,历史又不像科学技术那么实用,农民看了它又不能直接去种地。”

蒋国春笑而不语。

杜甫和李清照走了进来,他们都换上了新衣衫,剪了头发,像是两个下乡的知青,完全看不出古人的模样。

杜甫穿着一件简朴的白衬衫,衬衫扎进了长裤里面,笑容温和:“国春,你看我这样穿,学生们会不会觉得奇怪?”

蒋国春边整理讲台上的文物,边夸赞道:“不会啊,很自然,子美看上去很儒雅,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的。”

李清照穿了一条简约的碎花裙:“我呢?这衣服是我自己选的。”

蒋国春:“很有精气神,这下咱们成下乡青年团了,大家跟着我一起,都辛苦了。”

杜甫走到蒋国春身边:“不幸苦不幸苦,我们作为前辈,生在这样的时代,也想这么做,更应该这么做。”

李白看向教室外广阔的天空,笑着感叹道:“是啊,盼了这么久,才盼得一个没有王侯将相,不论世家出身的时代。”

蒋国春:“好了好了,别在这感叹了,我辛苦备了一晚上课,待会我还打算带着学生下田,你们帮我看看我讲的怎么样。”

光再次分散,蒋国春把文物放进了玻璃柜子里,渔樵村的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来到文物馆,见到这些奇珍异宝,个个眼睛里都闪着光。

“先生!”一位小男孩盯着玻璃柜里的耒,惊叹道:“这是什么?古时候的农具吗?”

蒋国春点了点头:“没错,这是早期的农具,那个时候,王朝还没有出现,我现在带大家去田里,大家可以通过农具的变化,了解王朝的变迁。”

孙健业站在一边,给大家发放各种古代农具的复制品。

蒋国春领着众学生走入稻田,躬下身,给学生们演示不同农具的耕作方法——从耒,到铁犁牛耕,再到曲辕犁,最后再到当时的机械化耕作,看得学生们两眼冒金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学生拿起了耒,弯下腰,学着蒋国春的样子开始犁地,没过多久,他就扶着腰,僵硬地直起了身子。

“这石器时代的农具,真的不好用啊,还是家里的牛好,犁地方便多了。”

蒋国春仰天大笑:“是吧,过去的人可要耕作可不容易,那时候的人民,就是靠这一把耒,养活了无数人,大家都懂了什么道理?要不讲讲?”

“以后搞出什么技术新名堂,一定要为农民和工人服务!”

“听说苏联和美国已经搞出跟牛一样的机器来了,咱们到时候也搞一个,犁地就不用牵着牛了,多方便!”

蒋国春和孙健业相视一笑。

众学生面朝着太阳,此时正是早上八九点,他们也正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一般,眼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

“开饭啦!开饭啦!是炖土豆!下午咱们在里屋上写作课。”苏轼站在文物馆门口,朝着田间大喊道。

杜甫抱着一沓书,眼看他手快要托不住书了,蒋国春放下农具,向他跑去,搬了一半的书。

蒋国春:“你又去市里面兑书了?”

杜甫:“这都是孩子们爱看的,有红军战史,这里还有几本武林小说,还有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这边是新出版的毛选,大家一定都爱看。”

“真是辛苦你了,”蒋国春回过头,招呼众学生:“大家,来吃饭咯!”

“来咯,先生!听我妈说最近收成不错,今晚摆席子,杀几只鸡。”

苏轼:“好!我到时候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