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后面陆续到来的学子们,在看到先到的同学们站在院里静悄悄的,都下意识的闭紧嘴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江清辞见大家这么紧张,笑道:“大家不必拘谨,都是来学习的,我们把氛围放轻松一点,别搞得这么严肃,搞得我都有些紧张了。”
他轻松的话语,化解了紧张的气氛 ,孩子们下意识地轻吐出一口气。
原来在刚刚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许多孩子因为紧张,连大气都不敢喘,有的更是屏住呼吸,把脸都憋红了。
“大家别站这么远,都凑上前来,我先教你们识字。”
一听这话,孩子们纷纷涌上来,满眼渴望地望着江清辞。
他们都是一般家庭的孩子,上不起书院,所以每天跟在父母身边,做农活。
现在好不容易有个大大的免费馅饼砸下来,他们自然十分珍惜可以识字的机会,全都眼巴巴地望着江清辞,希望能认识人生中的第一个字。
江清辞注视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眼眶莫名的有些湿润。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这片迷茫的海洋,给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指明一条更宽、更广的道路。
他用力深吸了一口气,稳住自己的情绪,指着离自己最近的一块牌子,“这个字是六,旁边这个字是七,是六岁和七岁的孩子们,请站到这块牌匾前。”
孩子们的配合力极强,一听六岁、七岁,甭管自己有没有满六岁,全都挤到牌匾前,生怕自己被落下一般。
江清辞望着一窝蜂挤上来的孩子们,满头黑线。
他忘记了,这个时代的孩子不知道排队。
于是他又教孩子们怎么排队。
虽然孩子们学习能力还不行,但是执行能力很强,他怎么说,这些孩子怎么做,虽然眼中满是懵懂,但他们谨遵父母的话,到书院就要无条件听从先生的话,不然被赶出书院,以后就再也读不成书了。
而江清辞让六岁和七岁的孩子排好队后,温砚才赶来,他见江清辞按岁数让孩子们排队也安排其他孩子,按照牌子上的年龄让孩子们先排好队。
等排好队,江清辞又按照五十人为基础,分班。
第一批跟着江清辞指引的孩子们进到教室,望着桌椅板凳齐全的教室,激动得差点儿乱了排队的阵型。
他们按照江清辞所说,依次坐到座位上,满眼新奇地打量着墙上那块巨大的黑板。
都没有见识过黑板,他们自然不知道黑板的用意,但是见到新鲜东西的他们,还是忍不住与同桌窃窃私语起来。
“那是什么,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啊!”
说话的孩子虽然家里没有人读书,但是他隔壁的隔壁的张叔家,有一个儿子在雪山书院读书,经常能听到对方说书院里都有什么,可唯独没听到对方说,书院里有一块巨大的黑色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被问的孩子也不懂,只能回以摇头。
其他孩子也很好奇,但无人敢站起身来询问江清辞。
忙得晕头转向的江清辞也没空回答孩子们的好奇问题,他安排好这个教室的孩子们后,又立马回到草坪上,安排陆续抵达的教书先生们,让他们怎么先给孩子们分班。
见过江清辞怎么分班的先生们,领悟力都很高,学着江清辞办法,逐个分班。
等把班级分好,都已经中午了,孩子们拿着早上父母准备的各种干粮,嘻嘻哈哈地吃了起来,完全没有一点儿不高兴。
江清辞看着啃着冷硬干粮的孩子们,心里想着以后还是要开个食堂,让孩子们有顿热乎饭吃。
下午,就是各班发放新课本,因为时间有限,只印刷了一门课本。
虽然孩子们只有一本课本,但孩子们都爱不释手,那小心呵护的模样,就好像他们手上的课本不是课本,而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尤其是当他们听到,这本课本弄丢后,就要自己出钱购买时,大家更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生怕被自己不小心弄丢了。
有的孩子更是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里面的内容,虽然看不懂,但也不妨碍他们翻看课本的热情。
晚上,江清辞统计了一下今天到书院人数后,发现实际到书院的孩子比报名表上少了三百多人,看来有些报名纯粹是为了好玩,压根就没打算送孩子过来读书。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些可能是镇上来的家长,他们帮孩子报完名后,但因为来回路程太远,所以赶不来上学。
毕竟在这个穷人去哪儿都靠双腿走路的年代,从镇上到扶水书院,最低都要两三个时辰,这么长时间,等孩子们赶到书院,都要放学了。
看来以后,还要在镇上开办书院,这样受教育的孩子才会更多。
因为见识过他那个时代教育所带来的好处,所以他知道,不管什么年代,读书的人越多,各行各业的人才就越多。
而有了这些人才的辅佐,一个王朝又何愁不兴旺繁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