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张煌言甚至不知道崇祯皇帝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天天接触的都是朝廷的大事,面对的都是朝廷重臣。但他一个举人,还是个没品的白衣,在这里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每个人都对他客客气气,但没人当他当回事,更没人询问他的意见。他就如一个木偶一般,听着别人说话,但什么都干不了。
当时和他同来的阎应元、郑成功,夏完淳等人,人人都得重用,只有他待在这里无所事事。
他羡慕他们,甚至通过方以智向崇祯皇帝上书,希望自己能弃文从武,到京营里面为国效力。
崇祯皇帝亲自给他回书了,但没同意。
只给了他一个权限,准许他随时前往京营视察,和京营士卒接触。同时还在信中劝他多四处走走,尤其是城外的流民营。
因而,张煌言来了。
京营井然有序,训练刻苦,战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而京营之内还设有讲武堂,授课的是兵部的官员,以及上过战场的将领。讨论的都是古今战例,就连最近的萨尔浒之战、浑河之战、甚至松山之战都被拿出来直接讨论。
明辨得失,以求得胜。
而每日晚间,京营的校场里都会搭起大戏台,有说书的,有唱戏的,有表演口技者。
张煌言曾连去数日,发现无论是说书的,还是唱戏的,主角无非就那几个。岳飞,于谦,杨家将,戚家军。
而影响则是明显的,张煌言从那些士卒身上看到了一团火,一团为国效力,誓死以报的火。
而城外,数万流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有帐篷,有木屋,有吃的东西,有住的地方。而这种地方,竟然还开办了公学,数百个孩子在简陋的木屋里读书、识字。
这些流民,城外的护城河由他们挖深,鹿角由他们制作,放置,城头的防御设施也由他们打造。
天津的粮草运到通州,然后由他们运进京师。
他们没有工钱,但他们乐在其中,甚至感激朝廷为他们做的这一切。
看着他们,张煌言的心中也有一团火在燃烧。当城内流言四起,说天子准备放弃京师时,他不屑一顾。
因为张煌言觉得,若天子真准备放弃京师,就不会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