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新芳道:“以前咱们学校是没得选,可现在学校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甚至国内外高教形势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咱们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学科建设战略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与时俱进,那就是瞎搞!”
看自己的闺蜜一直在跟“瞎搞”较劲,苏山月恨不得过去捂住她的嘴:“劳老师这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不过咱们学校9月份刚刚改大,徐校长就提出要实行改革,现在才过去不到两个月,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劳老师不要太过操切!”
劳新芳道:“不是我操切,而是又到了金九银十的招聘季,我看咱们学校今年的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很多专业的门槛还是硕士。现在可是2025年!我们可是大学!”
楚夔也难得地表示赞同:“对于大学来说,硕士门槛确实是低了些。现在很多重点中学招聘老师都是硕士起,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更是非985高校的博士不要。——我有个观点,不知道对不对,想请徐校长批评指正?”
徐生洲道:“请讲。”
楚夔道:“我一直认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编制。对于公立学校而言,编制是有定额的,从设立学校的那天起,每位领导都想把编制用好用足。问题是用一个编制容易,空一个编制却很难。比如招聘一名30岁的计算机老师进来,至少要等到他60岁退休,编制才会重新空出来。而在这30年间,计算机技术早已日新月异,他的知识结构难以应付教学科研任务,却又不能不让他工作。这就成了很多公立大学在转型时的巨大包袱!”
徐生洲道:“那对于我们这些民办高校呢?”
楚夔回答道:“民办高校与教职工签订的是劳动合同,相对比较灵活,不像公立院校编制那么固定,一方面赋予了校方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让教职工缺少了那种未来可期的安全感,可谓双刃剑。但随着当前高校内部日益内卷、社保制度日益完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岗位和公立院校的编制日益趋同,也将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且越是发展良好的民办高校,岗位越是稀缺!”
小主,
苏山月轻笑道:“楚博士说的不就是我们学校么?”
楚夔点点头:“是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学校的岗位要谨慎使用、有效利用。神州大学刚完成转型,岗位的含金量还没有体现出来,这时候没必要为了面子,大批量招聘一些博士、硕士来充实教师队伍。而是要提高招聘门槛,根据学科发展,分批次适度使用职数,保证教职工质量。如果一时半会儿招不到合适的,那也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虚位以待,不能搂到篮子里就是菜。”
劳新芳好像遇到了知音:“对对,我的意思也是这样。校长你看,咱们的目标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可学校前几年一口气招聘了几十位硕士。这些硕士做事当然没问题,可要是搞科研,估计一半以上都得塌房。至于说搞科研和国际竞争,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些人都是对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再过五年、十年,博士学历大行其道,把他们直接辞退?会伤了教职工的心。不辞退养他们一辈子?又会变成了学校的包袱。所以今后招人必须提高门槛,宁缺毋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