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们要利用地形优势,选择最有利的进攻路线。同时,我们还要准备好足够的弹药和粮食,确保我们的战士们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充足的体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发挥出我们果敢同盟军的战斗精神。我们要告诉每一个战士,这场战斗不仅是为了掸邦,更是为了我们的家人和同胞。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陈书全和文清听后都表示赞同。
孙长风是一位经验丰富且稳重的人,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接下来的日子,果敢同盟军在孙长风的精心部署下,对皎施县发起了迅猛而凌厉的攻击。
他们的意图并非盲目地冲锋陷阵,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猛攻,找到敌人防线的薄弱之处,打开一个缺口。
同时,他们也希望这样的行动能够刺激到皎施县的政府军,促使他们主动出击,放弃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龟缩防守。
果敢同盟军并不畏惧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
然而,他们更担心的是敌人那种死守不出的战术。
皎施县内的五万政府军,再加上曼德勒县和实皆县的援军,他们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如果政府军选择坚守不出,那么果敢同盟军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孙长风深知,战争并非仅仅是人数和武器的比拼,更是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在皎施县的战线上,日子一天天过去,政府军始终坚守不出,仿佛要将这场战斗拖入无休止的消耗战。
孙长风站在指挥部窗前,目光深邃,他知道,这样下去,果敢同盟军的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政府军占据有利的地形,果敢同盟军的进攻损伤很大。
然而,孙长风并没有因此而慌乱。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瞬间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
他召集了陈书全和文清,将侦察兵带回的最新情报告诉他们:皎施县的政府军实际上只有两万人,而非之前所估计的五万。
这个消息如同一股清流,瞬间打破了指挥部内的沉闷气氛。
陈书全和文清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他们知道,这将是他们打破僵局的关键。
拿下皎施县,政府军必然要增兵实皆县与曼德勒县。
这可以最大程度的拖住政府军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