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天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琰有些听不懂,姜冕耐心跟他解释:“让他们拖住主力部队,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去攻打其王都,只要到时大局已定,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赵宁看着郑琰,扬眉:“听懂了?”

郑琰了然,缓缓点头:“只要我们先打进王都,把姜端和宋影解决了,殿下登上王位,那大战就不战而胜了。”

徐凤鸣呼出口气:“又要出使了,只希望我的国君不要那么难缠。”

赵宁侧头看向徐凤鸣:“派个人去就行。”

“不行,”徐凤鸣摇头:“宋国国君向来只求稳,说偏安一隅也好,耽于安逸也罢。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国世代国君的宗旨都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这次若是谈好了,或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宋国归降,这样我们就又会少一个敌人。

只要解决了宋国,那就只剩下燕国了。

到时子敬一回国,那我们只要解决燕国就可以了,这或许是我们最后几场大战了。”

“我跟你们一起去。”赵宁说完,不等徐凤鸣说话,又道:“既然是奔着谈判的目的去的,那我想,两国国君亲自去跟他谈,或许效果更好。”

徐凤鸣:“……”

郑琰都听出来赵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什么国君亲自去效果更好,我看你就是想时时刻刻黏着徐公子。”

“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赵宁睨了郑琰一眼。

姜冕笑了起来:“凤鸣兄,赵兄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然就带着他一起吧。”

徐凤鸣:“……”

出兵的提议再一次在朝堂上提了起来,这一次包括陆宏等原卫国大臣在内的所有人都没反对。

毕竟这次出兵不是去掠夺和侵占他国土地,而是去帮姜冕夺回王位的。

赵宁要亲自出使的事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捶胸顿足,列举了一系列国君擅自离国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危害。

赵宁一言不发,坐在王案后瘫着一张脸听着,等大臣们一个个陈述完,赵宁面无表情地点点头,语气冷淡地回了一句:“知道了。”

大臣们一时吃不准赵宁的“知道了”是什么意思,是不去了,还是当他们放了个屁。

最后还是秦川聪明,拐弯抹角地问赵宁:“君上,大战在即,国内还有一系列事物需要……”

赵宁不等秦川说完,理所应当地看着秦川:“不是有你们吗?”

于是秦川明白了,赵宁的“知道了”的意思是:“你们说的很对,一国之君出行确实不安全,也会引起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但是孤不听你们的话。”

秦川别无他法,只得求助于徐凤鸣。

这可是一国之君,谁敢拿国君的性命开玩笑?

万一路上出点闪失,那将是举国动荡,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内乱,甚至导致灭国。

徐凤鸣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之处,他根本也没打算让赵宁去。

刚开始,他还耐着性子跟赵宁权衡利弊的解释,他现在的身份不一般,万一出点事,那将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

不过赵宁没听,于是徐凤鸣冷眉一竖,强行命令他不许去。

赵宁没办法,只得留了下来。

三天后,徐凤鸣、姜冕和郑琰带着出使的礼品,在两千训练有素的精兵的护送下上路了。

本来徐凤鸣是打算走陆路南下,绕去安阳看一眼,上次听陈简说安阳已经修好了一大半了,京麓学院也已经快完工了。

不过这次毕竟有正事在身,而且还押送着礼品,更是有一路随行的精兵,多少有些不方便,徐凤鸣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决定以后有空再去。

放弃了这个打算以后,徐凤鸣就选择走水路,从启国去宋国,走水路比走陆路快。

一行人出大安城,直接赶往通州,从通州登船,一路向南,赶往宋国。

两千兵马,五六艘一般的大船都不一定能装得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不是去出使,而是出征去了。

为了防止宋国人多想,最后徐凤鸣让郑琰选了五十个人留下来,剩下的全部遣回了大安。

大船顺风而行,一路向南,行驶了三天,总算快到宋国境内了。

“都打起精神来。”郑琰照例在船上巡视,现在是在船上,徐凤鸣跟姜冕的安危尽数系于他一人身上,郑琰不敢掉于轻心,一直很小心。

徐凤鸣跟姜冕在船上下棋,郑琰巡视完回来,依旧坐在姜冕身边看他二人下棋。

他不会下棋,自然也看不懂,只不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