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西行兵

郑琰看他们二人那样,脸色也凝重起来,他不关心宋熙有什么阴谋,至于那宋国要亡国还是怎么样也跟他无关,他只关心姜冕会不会有危险。

“那殿下会不会有危险?”郑琰问道。

徐凤鸣现在还有心情打趣他,瞥了他一眼,说:“你们不是都结束了吗?你还管那么多干嘛?”

“……公子,你饶了我吧。”郑琰都快给徐凤鸣跪下了:“现在这时候你就不要寻我开心了成吗?”

“放心吧,子敬没事。”徐凤鸣说:“我们只是想不通,宋熙这么做究竟有什么用意……”

郑琰:“哦,想出来了吗?”

徐凤鸣:“没有。”

“那你们慢慢想,”郑琰说:“君上,那信你看完了也没什么用,把它送给我吧。”

赵宁把信递给郑琰,郑琰把那信小心地折好,揣进怀里。

郑琰美滋滋地揣着那信,走到一旁傻乐去了。

赵宁跟徐凤鸣讨论过无数次,始终想不通宋熙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只得作罢。

徐凤鸣有些疲惫地吁了口气:“只希望像我们猜的那样,宋熙真的只是为了百姓吧,我给子敬回一封信,让他提防着点,以防万一。”

在一边傻乐的郑琰听见这话当即不干了,郑琰一蹦三尺高,喊道:“公子,你不是说殿下没事吗?!怎么又要提防了?!提防啥?!”

“……”徐凤鸣又气又无奈,给了郑琰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我是让他小心宋国军队在楚国搞事情!

事先提防着点,别到时候后院着火了,谁知道这是不是宋熙用的一招险棋?

先是故意诈降,然后来个出其不意,若真是这样,到时候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不是你家殿下有危险!”

“哦,你也不说清楚点,害得我瞎想。”郑琰满不在乎地搓了把脸。

徐凤鸣:“你能不能用点脑子?”

郑琰:“公子,你未免太强人所难了,我本来就没有脑子,你怎么能要求我像你们一样聪明?”

徐凤鸣:“……”

赵宁:“……”

徐凤鸣挥了挥手示意郑琰滚出去。

郑琰滚出去后,他给姜冕写了封信,让他小心提防着点,别中了宋熙的计。

最后他想起郑琰那魂不守舍的模样,又询问了姜冕的身体状况。

赵宁跪坐在他旁边看他写信:“郑琰叫你问的?”

“不是。”徐凤鸣手上不停:“我看他那样也挺可怜的。”

赵宁:“可怜什么?这不是他自找的吗?”

不知不觉冰雪消融,大安城的梨花又开了。

郑琰成日里抱着酒坛,在玉山上喝得天昏地暗。

脑子里总是浮现出姜冕站在花海里冲他笑的样子,还有他浑身沾满了花瓣,躺在自己身下喘息的模样。

郑琰每天都在清醒中把自己喝醉,又从醉酒中慢慢清醒过来。

日子无比难熬,他觉得自己快疯了,思念在他心里以最快的速度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巨树。

他每天都在数日子,等着死亡那天的到来,又迫切地想在死之前再看姜冕一眼。

徐凤鸣跟姜冕的一年之约再次提上了议程,朝堂上再次提起了攻打燕国的事宜。

这次以陆宏为首的一众卫国老臣没有反对,有楚国相助,现在确实是攻打燕国的最佳时机。

于是启、楚二国互通书信,确定了具体的出兵时间,时间定在了秋收之后。

郑琰得知要出兵的消息,终于找到了点人生目标似的,跟在徐凤鸣屁股后面问:“要出兵了吗?什么时候?”

在徐凤鸣那里得到具体的时间后,他又期盼着出兵那天的到来。

只因他清楚,姜冕到时候一定会去,那么,他或许可以见到他的王子殿下。

启成王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启、楚二国出兵二十万攻打西川。

若是不出意外,这是大晋朝衰败,各诸侯国拥兵自重,争斗了几百年来的最后一场大战。

两国国君御驾亲征,分别从水、陆二路,直逼西川。

剑门关外,十万启军整齐划一,排列在剑门关隘外,由于剑门关地形特殊,这十万大军在剑门关外蜿蜒曲折,黑潮一般绵亘而去,直达天际。

旌旗在整装待戈的大军里无声地矗立着,间或一阵风刮过,旗杆上那黑色的启字王旗,在黑潮一般的人头上迎风飘荡。

赵宁与徐凤鸣并肩驻马,抬头望向面前那地势险峻的关隘要地。

这是燕国的命门,因为有它在,给燕国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百年来,燕国在这道屏障的保护下发展国力,成为了各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

直到去年那场分卫之战以前,燕国都还是各国之中实力最强盛的国家。

剑门关去年被徐凤鸣放火烧了一次,虽然已经返修好了,但两边山上还是半秃不秃的,悬崖峭壁上还能看见被浓烟熏黑的痕迹,看得出来,徐凤鸣去年那把火烧得很旺。

孟案和郑琰骑着马走来,停在二人身边,两人抬头,看向那刀削斧劈的山隘。

孟案看了,不由得赞叹:“此地势得天独厚,燕国拥有如此天然屏障,难怪国力能迅速发展。”

“公子,你也太狠了。”郑琰看着那光秃秃的大山,他倒是没对剑门关的地势进行点评,反而开始埋怨徐凤鸣暴殄天物:“这么美的地方,你给烧成这样。”

“美?”徐凤鸣侧头看郑琰:“等你知道这地方有多难打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越美的东西越致命了。”

郑琰:“能有多难打?”

孟案完全被剑门关的险峻所折服,对着面前的关隘,喃喃道:“剑门关地势险峻,古人更是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此地易守难攻的形势,这地方,确实不是人多就能打下来的。”

郑琰:“那怎么办?再烧一次?”

徐凤鸣没吭声,显然是在思考,同样的计谋究竟能不能用第二次。

赵宁说:“先回去。”